乐清治水典型:昔日“污点”今成“亮点”
【本站11月23日讯】乐清市北白象镇后岸村的石船河里,20多年来头一次看到鲫鱼游动。
村党支部书记刘国强现在不担心河里的鱼会再次游走。作为农村污水治理的典型,村里截断原先所有通向石船河的污水,统一纳入市政管网,排向乐清市污水处理厂。眼下,村里133户人家,除了少数地势太低、纳不了管的住户,全村纳管率超96%。
顺势而为的截污纳管
30年前,石船河水是后岸村居民的吃饭水。后来,村子成为乐清的标准件生产基地,外来人口越来越多。人们把塑料管往地底下一埋,搭上自家排污管,把工业废水、生活脏水、养殖污水统统泻进石船河。鱼可以游离石船河,后岸村民却逃不掉。他们忍受着黑得像墨汁一样的河水,以及河水发出的臭味。最遭罪的是河边人家,到了夏天,臭味加上水葫芦藏纳的蚊子苍蝇,“窗都开不了。”刘国强说。
2013年,村里召开村两委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商量根治石船河。虽然大家都想截污纳管,但牵涉到实际利益,又很难让工程立即上马。村民在整治之前,发出了各种质疑的声音。
刘国强知道,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就算是做好事,也不能搞一言堂蛮干,必须得让全村人气都顺了才干得成。村干部和村民说利害,把镇里出的截污纳管工程设计方案,摆在村民面前,让大家参与讨论。
这种参与感,不仅让工程建设获得了村民的理解,还在实际上促成原先设计方案的改进。比如,一些村民发现,设计方案中排污管网只造到大路,那些背街小巷的住户成了盲点。根据收集的意见改进后的方案,最大限度做到全村的应纳尽纳。
水清鱼跃引来垂钓人
当工程造到石船河边时,村民们发现,如果再继续施工,河岸受不了压力会坍塌。尽管原先说好这项工程全部由财政出资建设,可村民还是不等不靠,自掏腰包筹集近10万元,买来木桩加固河岸。
为回应村民对工程的支持,村两委优化施工方案,把全村分成四五个片区,轮流开工以保障村民出行。每个片区铺设雨污分流两条管道,村干部要求施工队一次只挖路一侧、埋一条管网,以此保证一条路总有一侧可以通行。
虽然截污纳管工程动工前,说清利害、公开协商和修改设计方案的过程,花了后岸村近一年时间,可换来的成果是,借着村两委和村民的相互理解,工程自去年年中开工,只用3个月就顺利完成。有三四十户家住老式农房的村民,也趁着这番改造,翻新自家厕所,用上抽水马桶后纳入排污管网。
如今,走进后岸村,地面上圆形的窨井盖表示地下是污水管,长方形的井盖则标示地下是雨水管。以这些井盖为标注,重新铺设的灰色水泥路,像毛细血管延伸到家家户户,即使背街小巷都没有遗漏。走在石船河边,仍然可以看到以前各家直通河里的废弃白色排污塑料管,但管口已见不到污水流出。河水一个冒泡,不是淤泥的沼气,而是水底游动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