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东区残联三项举措着力提升特殊儿童康复服务水平

21.04.2016  15:28

近年来,江东区坚持需求导向,按照“早筛查、早介入、早康复”的原则,不断提升特殊儿童康复服务水平,努力实现特殊儿童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今年3月份,区残联、明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儿童康复工作经验还在全省、全市残疾人康复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一是整合资源建阵地。整合专业康复医疗资源,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特殊儿童社区康复基地、“星情”自闭症支援服务中心等康复服务机构,为脑瘫、自闭症等特殊儿童提供康复训练与护理服务。如与复旦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建立的特殊儿童社区康复基地面积500余平方米,一期项目设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感统训练区等功能区块。以中西医结合的组合式康复新方法,为特殊儿童提供语言、行为、行走、情感表达等全方位康复训练。自2014年9月成立以来,基地先后接纳省市内外儿童208名,有100余名儿童经康复训练身体发育和功能有明显改善。2015年7月,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奇视察了特殊儿童康复基地。

二是项目推动早干预。依托区妇幼保健院,扎实推进0-3岁的高危儿童监测管理项目,建立健全高危患儿筛查、监测、评估、诊断、干预等全方位服务体系,2015年评估诊断3012人。通过运动治疗(PT)、作业治疗(OT)、语言治疗(ST)、平衡训练、全身运动评估等早方式,早期康复介入高危患儿3653人次。积极实施《儿童脑瘫早期筛查关爱补助项目方案》和《儿童康复关爱补助项目方案》,对本区尚未持证的特殊儿童,根据残疾状况给予2000-5000元不等的康复训练补助,切实保障高危儿童及时得到早期干预。

三是专业优势强服务。与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省妇保医院、市妇儿医院等建立起远程支援、双向转介、信息互通、人员培养等机制,搭建起儿童专业康复社区服务平台,特别是开设特殊儿童“康复门诊”,邀请省内外康复专家定期座诊,帮助家长制订个性化的居家康复方案,提升特殊儿童居家康复护理水平。同时,引入欧洲全身运动评估(GMS)技术,将脑瘫早期鉴别时间提高至3月龄,突破目前国内鉴别6月龄的上限,目前已评估鉴别脑瘫高危患儿200多人次,鉴别率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