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举办省本级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

13.12.2016  12:05

立足人才培养,提升传承水平

——我省举办省本级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

  2015年底,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全面启动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我省有3所高校参与文化部的研培计划,先后承办了12期研培班,在提升传承人群的技艺水平、传承意识、融入现代生活的能力方面,作了许多努力,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为进一步扩大传承人群培训的良好效应,加大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力度,今年,我省安排财政专项经费150万,制定本省的传承人群培训计划,立足人才培养,提升传承水平,切实推进浙江非遗保护事业、传承和发展。

  11月29日至12月12日,由省文化厅主办,省财政专项经费支持的6个省本级非遗传承人群培班先后开班。温州大学、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等院校,承办了包括木雕技艺、剪纸技艺、雕版印刷技艺、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木偶戏、印染技艺6个培训方向的培训班,近300名学员在大学校园里“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凝聚传承共识,提升传承能力。

   一、 立足非遗项目保护,精心选择培训院校

  近年来,省文化厅在非遗教学传承方面成效突出,共命名了8所高校研究基地,与省教育厅联合公布了两批131所包括高职在内的教学传承基地,为此次省本级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的举办,打下坚实基础。此次培训班的参与院校都经过了严格遴选,有多年非遗保护的教学和研究基础,开设了非遗相关课程,有专门的非遗宣传展示场所,有的还开设了传承人工作室,与传承人联系紧密,有着深入的合作。这些院校长期参与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实践,对非遗保护工作有着准确而深刻的理解,由他们来承办传承人群培训,能够扎实立足项目保护,增进传承人群对项目的理解,强化保护传承意识,帮助传承人群提高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学习能力,切实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

   二、着眼走进现代生活,精准设定培训预期

  本次6个培训班,既按照文化部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安排,扎实做好课堂教学、考察观摩、交流研讨、实践训练、作品展示五个模块;又有的放矢,根据承办项目存续情况、传承人群培训需求以及承办单位教学优势,精确设置培训预期。

  木雕培训班,以黄杨木雕的历史及文化特色为背景,探讨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剪纸培训班,探讨现代设计与非遗项目的双向互动,推动传统和现代生活的连接;传统民居营造培训班,配合文化部在东阳设立的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非遗工作站,着眼技艺的源流和多样性本身,探讨技艺的多元化传承;木偶戏培训班,立足培训新生代传承人,提升木偶制作、表演、唱腔等核心技艺,恢复或新编一批剧目;雕版印刷技艺培训班,立足培训雕版大类方向的传承人群,提升对核心技艺传承和理解,促进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发展、传播;印染培训班,将靛蓝染印草木染,拓展到传统服饰的手工制作, 提高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三、 坚持保护传承方向, 强化文化部门协调

  此次6个培训班,分布在全省各地,当地文化部管门全程参与,包括开班前的各项工作,如院校推荐、项目从业人员现状调查、传承人群培训需求摸底、课程设置讨论、师资安排的要求,招生动员等,并在培训班开班后,全程跟进,协调传承人授课、宣传报道培训热点、收集学员学习反馈。一方面确保达到培训班培训预期,强化培训效应;另一方面通过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的开展,深化高校与非遗保护的合作,拓展非遗高校研究基地,促进院校专家针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学术研究,关注保护中的问题,探索保护规律;推进高校非遗学科建设,增强培养非遗传承人群和非遗保护专业人才的能力。

   四、 致力濒危项目保护,拓展培训项目类别

  依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保护方针,和浙江在传统戏剧项目保护中取得的显著成效,此次省本级传承人群培训班,除5个班以传统美术和传统技艺类项目为培训方向外,还安排了一个传统表演类项目,尝试以传承人群培训的方式,强化传承链条,发挥高校专业团队力量,实现传统表演与现代生活的链接。浙江音乐学院举办木偶戏传承人群培训班,着力提升基层木偶戏传承人的综合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基层演出团体木偶艺术整体创作水平,探索推广木偶艺术的有效路径;同时,在培训班的基础上,建设好中国木偶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促进院校与院团的合作,为共同培养木偶艺术人才探索新的模式,为传统表演类项目的传承发展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