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路上无终点

30.12.2015  15:00

  本报记者丁谨之

  “下一站,市体育馆,有到浙江日报、丝绸城、凤起路的乘客,请下车。”坐过孔胜东驾驶的28路公交车,便不会忘记这独有的人工报站。

  公交服务33年、义务修车29载——这条“人民路”,全国道德模范、杭州公交三公司28路车司机孔胜东至今还在默默地走着。作为一名道德标杆,近年来有关孔胜东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其先进事迹早为人熟知。

  今天,就让我们换个角度,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听听他的“失意时刻”,也许更能从他的怅惘、孤单、苦痛中,感受到让人肃然起敬的道德力量。

  做好事,却被质疑——

  行动是最好的回答

  两个月前,位于杭州中山北路百井坊巷路口的“孔胜东义务修车点”,29年来首次打了“假条”。5天后,市民们才知道,孔胜东去北京领奖了。

  全国道德模范,这枚奖章,他受之无愧。

  1986年3月,为响应团省委“为社会风气根本好转作贡献”的倡议,孔胜东凭着精湛的自行车修理技术,竖起“共青团员义务修理自行车”招牌。从此,每周六晚7时到10时,他都会准时出现在这里。

  风雨无阻的志愿服务,方便了群众,却也招来误解。“他做好事,是为了捞荣誉”、“要是评上劳模,他肯定就不做了”……善举不求掌声,但当质疑声接踵而至时,孔胜东也曾痛苦和委屈。

  “为什么你们就是不相信?”起初,他也彷徨,会辩解和追问。渐渐地,他不再理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搬家后,他仍骑车1小时前来上岗;“非典”时期,他戴着口罩坚守岗位;除夕之夜,他放弃和家人的团聚践行承诺。

  冬去春来,时光淹没了风言风语。昔日的热血青年已年过半百,不改的是那副为民服务的热心肠。29年间,孔胜东为市民义务修车逾3万辆,而自己倒贴的材料费和电费,却不愿透露。

  “雷锋真的存在吗?”孔胜东说,他就是要用行动,来拉直疑问者心中的问号。

  当他从北京载誉归来,再次摆开修车摊,为群众补上因领奖而缺席的服务。“活着,就要努力让别人的生活更美好。”

  初心,不曾更改。

  对家人,常怀愧疚——

  更多爱心给了乘客

  多少年来,孔胜东家没有团圆的年夜饭,有的只是“年午饭”。

  “除夕坐车去灵隐的人特别多。”为服务群众,也为让同事回家过年,从1997年成为28路公交车驾驶员起,孔胜东便揽下除夕的下午班,一直忙碌到深夜10时。从此,家中的年夜饭便不再团圆。

  “为了大家,只能牺牲小家。”提起家人,孔胜东变得有些沉默,只低声重复着“愧疚”两字。

  他不会忘,2003年冬至,他忙碌在扫墓专线上,突然接到母亲病危的电话,顿时心急如焚。就是这样的时刻,他也不肯让同事来替班,直到将车开至终点才奔赴医院,却再也唤不醒母亲。他还记得,就在妻子临盆时,他却将唯一的请假名额让给发高烧的同事,不曾陪伴在侧。提及女儿,他坦言“陪她实在太少了”。

  孔胜东将更多的爱心给了乘客。

  免费茶水、人工报站、报纸阅读……他用一项项贴心服务,将车厢营造成温馨的家。“善待乘客,他们也会善待旁人,友善就会在社会上传递。”每当大叔大妈们唤着“小孔”,亲热地将水果、巧克力塞到他手中,那是孔胜东最快乐的时刻。

  人们上车又下车,只有孔胜东依旧握着方向盘。至今,他已安全驾驶65万多公里,日载客1000多人次。

  行善路,也曾寂寞——

  一个人变成一群人

  杭州市民庞培华,特地保存着孔胜东修车的两张新老照片:老照片中,年轻时的孔胜东专注地修车;新相片里,中年孔胜东在指导一名青年补胎。

  岁月流逝间,“他”从一个人变成一群人,这令孔胜东无比欣慰。

  “刚开始修车时,别人在背后叫我‘62’(傻帽)。”孔胜东回忆,29年行善,快乐却也寂寞。无数次,他曾在深夜昏黄的路灯下,默默收起修车摊。“要是有人能跟我一起做好事,那该多好!”这是孔胜东的心愿。

  孤单,终于在2008年被打破。一次在杭州市交通职业高级中学的演讲后,孔胜东收下了首批徒弟,并组建起志愿者修车团队。7年间,这个修车队已发展为200多人的“孔胜东志愿服务队”,增加了理发、量血压等更多服务项目。

  “全国道德模范是光环,也是压力。”每天10小时的人工报站,令孔胜东的发声也变得艰难。“公交车有终点和起点,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孔胜东说,他仍要坚持。

  晚上6时30分,结束两个小时的加班,孔胜东将车驶入终点站。安检、清扫后,公交车在夜色中沉沉睡去。

  明天,他又将以周到贴心的服务,为乘客送去温暖。

(本文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

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