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艺苑大火中“幸存”的“神扇”长什么样?《白蛇传》中许仙借给白娘子的是把什么伞?

23.06.2016  09:13

走进杭州工艺美术馆群落:见证历代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心路历程

徜徉大运河畔,拱宸桥西,白墙黑瓦、狭长的弄巷、桥坝头,一幕幕将人拉回旧时繁华的杭州运河边。

这里曾是劳动人民居住的地方,老杭州深入民心的手艺不断在这里被沉淀,王星记的扇子、张小泉的剪刀、布艺扎染、民间剪纸、天竺竹筷、西湖绸伞、余杭油纸伞……走近它们,就如同进入了曾经的杭州城。

如今的运河边,坐落着一座杭州著名的工艺美术馆群落,由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四个馆区组成。

我们的第12站,走访的便是这座工艺美术馆群落,穿行在这些博物馆间,拂去历史的尘封,一同回望承载几多风雨的手艺,见证一代又一代传承的用心良苦和不断创新发展的艰辛征途。

传说中削铁如泥的越王勾践剑

走进刀剪剑博物馆,远远就传来铸造刀剑时的敲击声,石器时代、先秦、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各个时期的刀剑一览无余,似乎把人带入了刀山剑海之中,又有种误入金庸武侠小说的错觉。

青铜器打造的剑怎么会这么亮?”在先秦时期的展柜前,一把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剑,剑身呈亮金色。一旁的刀剪剑博物馆讲解员吴冕解释说,这是还原了当时越王剑的颜色,其实这才是青铜剑真实的颜色。我们以前看到的带着绿色锈迹的,是在腐锈后才出现的。

要说越王剑中的精品,不得不提“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这把剑是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距今近2500年前,出土之后的剑身一点都没有被锈蚀,纹饰清晰。” 吴冕指着一张照片说,这把剑表面均是菱形暗格纹,剑格镶着绿松石,靠近剑格还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八字,剑首向外翻,圆盘里面有11道同心圆圈。“同心圆越多,说明等级越高,身份越尊贵。

据记载,当时考古发现这把越王勾践剑时,工作人员一不留神把手指给割破了,“之所以这么锋利,跟它的铸造有关系,这种剑叫复合剑,兼顾了韧性和锋利,它的剑脊,韧性非常好,不容易折断,而它的刀刃,非常锋利。”吴冕说。

除了作为打仗的武器,刀还成了日常生活用品——剪刀,剪刀展厅里,你所能想象得到的剪刀都能在这里看到,从最早的青铜削刀,再到“8”字形弹簧剪,到五代、宋代到支轴剪,到现在用的剪刀。

展厅里,还原了以前卖剪刀的场景、店铺,其中一家就是杭州本地的张小泉剪刀铺。它最早开在吴山脚下的大井巷,当时叫做“张大隆”剪刀作坊,生意非常红火。近400年过去了,在杭州我们还能买到张小泉的剪刀。

许仙借给白娘子的是把什么伞?

刀剪剑博物馆右手边就是中国伞博物馆,要走到馆里,需穿过一条“时光隧道”,“隧道”有点暗,整个墙面上挂满了红色的雨伞,有星星点点的光透出来。

从荷叶、笠、华盖,到后来的纸伞、油纸伞、布伞、绸伞,再到如今的塑料伞、折伞、遮阳伞、长柄伞等,整个馆区书写了一把伞从古到今、从无到有的过程。如此多的历史介绍中,有一个数字重复了多次,那就是“28”,古代的伞骨几乎清一色二十八根。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潘婷婷 通讯员 沈欣宁 王恋 摄影 孙凯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