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 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20.04.2015  13:35

  #!edu_dt!#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改革自2012年正式启动以来,得到了社会的广大关注。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对其评价:“杭十三中主动改革难能可贵。我们应热情地鼓励和支持。让更多的学校围绕转变育人模式,提高育人质量进行大胆改革探索。”

  有了近四年的经验铺底,接下来十三中新课程改革的步子将会迈得更大更稳健。

   学科整合力度将更大、更科学

  十三中有一些校本课程特别受学生欢迎。学校开设了精工车间、航模航海车间、陶艺车间、手工制作车间,就像工厂里的车间一模一样。今后,这些社会实践课会更整体了,原本一个学期16节课,有可能被集中在两三天内上完。

  “以前,这些社会实践类的课程每周只有一个课时。学生们常常是各种仪器设备刚摊开来,就要准备下课了。今后,我们可以一次安排4个班,上午在精工车间,半天时间一个模型制作出来了,下午就可以安排在手工制作车间,做中国结,丝网花。两三天的集中授课,学生的实践就得到了很好的连贯,课程结束后,还会有比较完整的作品,孩子们把作品带回家,很有成就感。”校长汪建红说。

  不仅仅是社会实践课的整合,也可以将思品课融合在平时的班会、校园活动中。比如,初一的始业教育,初二的学农劳动,初三的心理辅导课等,这些都是学生思想活动教育的一部分,都可以进行整合。

  音乐课,美术课也都可以按同样道理进行整合。

  还有语文课,大作文时需要连贯性学习,就可以两节课连起来上。

   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力

  T字形、长方形、E字形等“学习小组”是当前十三中教育集团教室里座位的一道独特“风景”,各班主任将班级学生组建为7-8个合作学习小组,每组5-6人,上课方式也随着座位的变化发生了改变。

  有家长质疑:“我的孩子非常优秀,为什么要去跟其他学生交流,这只会浪费学业优秀的孩子的时间。”

  不过,立刻就有家长回复:“孩子今后进入社会,难道都只跟优秀的人打交道吗?跟不同的人交往,不就是在教会他如何做人吗?”

  “我想合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力,学习归根到底是个体的自主学习,而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在学校的团队合作学习中得到培养和提升,在当前独生子女的家庭背景及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下,更需要学校提供合作学习的平台,他们需要同学之间的这种思想的碰撞以及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这种班级小组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汪校长说。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相结合

  当然,这种“小组合作”的“拼桌学习”,实际是一种“抱团合作”。这种形式的上课方式势必有其对应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的改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往我们太过重视终极性评价,以分数论英雄,而忽略了分数背后学生付出的代价。我们的改革就是希望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能关注到学生快乐成长的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相结合,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经过研究制定出了一套适合学生发展并与杭州市综合素质评定体系相匹配的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标准。”汪校长说。

  比如,每个学生能为小组贡献多少分,取决于该生的测试成绩比自己过去的平均成绩高多少——不论基础成绩如何,测试成绩“优秀”的学生总能获得最高分。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能比照个人过去的成绩为小组作出相应的贡献。

  再比如,为合作学习评定等级,既要为小组评定等级又要为个人评定等级(既奖励最终的结果,也奖励促成这一结果的合作行为),两种评价方式共存:评价小组成果、评价个体贡献。

   怎么上好课,每个老师都来反思

  “我们以前的课堂,都是老师预设好的。现在我们要求,除了有预设,要更多地要把‘生成’结合在一起。课堂上的重点难点,往往会生成新问题来。这就考验老师的学科功底了,需要老师的课堂智慧。一堂成功的课,学生会被引导得如痴如醉。”汪校长还打算让学校的课程改革继续深化,将力推课堂解放行动,就是要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这对老师的要求太高了,课堂上要交流,要沟通,要组织管理,如果老师不到位是做不下去的。”经过前几年的摸索,十三中已经开始做第三步,这就是校长汪建红所期待的:每个学科的课堂都要体现学科特质。

  “如果每个老师都能寻找到自己的教学风格,会让老师也很有成就感。让老师个性张扬起来,课才真正出彩。”汪建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