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超越“速度情结”

12.02.2015  10:41
  最近,不少经济分析机构与海外媒体预测,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将降至7%的新分水岭之下。中国人民银行2月4日的降准之举也被一些西方媒体解读为中国经济失速的信号。 
  中国经济会失控吗?增速真的告别7%,思想界不再纠结于“保7”,那又何妨?
  长期以来,海外观察中国有种“速度情结”。“中国经济增速降至24年来最低”、“中国遭遇四分之一世纪以来最低增速”……从近期西方媒体大作文章的标题可见,“中国减速”令西媒兴奋。
  毋庸否认,经济学上,数字说明问题,GDP增速更是考察一个经济体宏观形势的关键信号。因此,客观而言,关注“速度”无可厚非。但对于中国经济,数字意义不在表面,更在于背后反映的变化。换言之,对于中国经济增速,不可静态,而应动态观之。
  理性的海外观察家深知,在相当程度上,本轮中国经济减速是中国决策者有意为之,而对这种减速的预期管理几年前就已开始。
  其实,大量海外报道不乏对中国经济的乐观分析,德国《明镜》周刊近日一篇分析文章标题即为《中国经济慢下来,是好事!》。文章称,增速放缓是经济结构改革需要承受的代价,有助于降低经济发展的生态成本、减少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并且防止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等。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2010年就关注到中国政府当时对7%增速的暗示。他曾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调低经济增速是“明智的选择”。
  世异时移。无论海外还是国内,看中国经济都应超越“速度情结”,回归更真实而稳健的增长。  中国经济正在转向“中高速”增长。从国际上,5%至7%都可以看作“中高速”。
  是时候真正放下“GDP主义”、“GDP崇拜”了。即使告别“7时代”,对中国,对世界都不会是梦魇。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