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如何“讲好”故事

29.04.2015  12:23

  从《星际穿越》的宇宙遨游到《速度与激情7》的飞车狂飙,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已经让电影的视听体验非常震撼。然而回望来路,百余年来电影打动人的核心是什么?不少业内人士以及绝大部分观众会回答:是编剧精心织就的好故事。

  曾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传奇影人欧文·撒尔伯格说过,编剧是电影行业最重要的角色。在中国,编剧的状况如何?他们在以怎样的方式创造故事?日前在京举办的中国电影编剧研讨会上,多位编剧、电影人汇聚一堂,各抒己见。

  编剧地位比作用低

  “以前参加过一个电影项目研讨会,会上有20多人热心于讨论电影的广告植入,而谈论剧本时却只有一个人发言。大家都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但是实际上对剧本并不真正重视。”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的编剧束焕说。

  束焕的感受并非个例。目前,中国电影界动辄谈论行业走向、产业链条、资源整合等宏大话题,而作为电影这门叙事艺术基础的故事,以及故事的创造者——编剧,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我们并不是一味狂热地追求自己在整个电影创作生产流程中的‘崇高’地位,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消费产品,演员、导演当然重要,但令我们感到不平衡的是,编剧目前的实际地位比其重要性低得多。”电影《亲爱的》的编剧张冀说。

  这种状况之所以出现,除了电影生态之外,也有编剧自身的原因。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铁东说:“很多剧本连基本的格式都不规范,更不必说故事了。中国的编剧行业内部缺乏明确的标准和规范,这无疑是对编剧整体地位提升的掣肘。”电影《大明劫》的编剧周荣扬也赞同这种说法:“电影编剧行业应建立起涵盖剧本‘医生’、剧本经纪等各角色和环节的生态系统。

  别被所谓“热门IP”忽悠了

  IP是近来影视圈当之无愧的热词,说白了指的就是内容,就是好的故事和角色。近来,越来越多的影视投资公司开始关注热门IP,买断、“囤积”甚至争夺畅销书、网络小说的版权,这说明投资方日益意识到好故事的重要性,创作好故事自然少不了好编剧的智慧。据了解,当下的青年编剧中,许多是靠委托创作入行的,即片方把看好的热门IP拿过来,由编剧将其改编成可供拍摄的剧本。

  表面上,热门IP让编剧,尤其是出道不久的编剧快速找到状态,但是电影《画皮2》的编剧冉甲男从中看出了隐忧。她说:“其实很多片方买热门IP都不是在买故事,而是在买话题,片方看重的是小说所拥有的大量粉丝。可是这些作品其实很难进行视觉转化,它们除了让特定年龄段和文化层次的读者觉得很有代入感以外,并没有坚实的人物关系,也没有塑造人物的核心情节和出人意料的环节设计。

  改编这样的所谓热门IP耗费了编剧的精力,长此以往,还很可能对编剧的原创力造成伤害。不幸的是,时下的热门IP中,冉甲男所批评的这种情况所占比重不小。“我们也买过小说版权,很多小说的故事,我都不看好,但是我们一时间也挖掘不到更好的原创故事。我想这也是影视公司下一步需要跟编剧深度沟通的问题。”一位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地气”怎么接,这是门学问

  “接地气”本来是艺术创作的制胜法宝之一,可是许多影视公司负责人对这个词的不当运用,使得“接地气”成了让中国电影编剧反感的语汇。很多编剧尤其是年轻编剧都遭遇过这样的问题:辛辛苦苦写出了剧本大纲甚至全部剧本,转眼就被投资方否定——没有具体意见,原因只有一个:不“接地气”。

  电影《心花路放》的编剧董润年说:“很多老板认为当下最流行、最卖座的就是‘接地气’的故事。但是编剧应该有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不能一提笔就一心想着票房,仅仅考虑什么好卖就写什么会把电影艺术毁掉。

  编剧普遍认为,真正的“接地气”是故事能让观众相信,能满足观众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谁都知道电影《哈利·波特》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观众很喜欢,因为里面的情感和人性让观众觉得真实。”董润年说。

  深谙美国电影界状况的周铁东说,上世纪40年代,美国好莱坞就有专家提出了“观众学”的概念,也就是研究观众为什么在众多艺术和娱乐形式中选择进影院看电影,电影与观众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观众学’涉及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当我们被’接地气’的问题困扰,就说明中国电影产业已经发展到有必要研究’观众学’的时机了。”周铁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