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渤海生态环境改善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是“依法建设生态文明海洋”。面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生态环境压力巨大的渤海,中国在环渤海沿岸试点“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力促这个海域的生态环境改善。
《2014年北海区海洋环境公报》显示,渤海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面积比2013年减少10%,重度富营养化海域面积较2013年大幅减少,渤海海水环境质量未达到海洋功能区水质要求的海域面积为16420平方公里,较2013年下降33%。
渤海是中国唯一半封闭型海域,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四大海区中最为薄弱。目前渤海海上油气生产规模位居中国各大海区之首,并承载中国主要海上交通运量,污染物排海总量不断加大,各类开发活动占用海岸空间导致滨海湿地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功能受损。
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副主任宋文鹏说,国家海洋局于2012年着手渤海生态红线划定并出台了《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指南》。2013年12月,山东下发省政府令,率先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截至去年7月,环渤海的辽宁、河北、天津也陆续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划定了海洋生态红线区。
环渤海三省一市共划定生态红线区156个,保护自然岸线800多公里,面积1.4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五分之一,分为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
“之所以要分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是因为海洋已是宏观经济战略的重要指向区域和新的经济增长极,不能简单一刀切。在基本海洋生态功能和海洋服务价值范围内,允许做一些开发利用活动。”宋文鹏说。
“技术指南”提出,渤海生态红线的目标是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0%,至2020年海水水质达标率不低于80%,生态红线区陆源入海直排口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减少10%至15%。
环渤海三省一市依照“技术指南”和各自海岸线长度、海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海洋生态现状,分别制定了控制指标及配套的管控措施。自实施以来,渤海海洋生态红线效果初显。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环保处处长窦月明说,“海洋生态红线”制度被纳入地方行政许可和执法依据,环保、海洋等行政主管部门都严把“生态红线”。在项目审批时,行政主管部门首先卡“生态红线”,不符合“生态红线区”要求一律不批。
“至今没有一例突破‘红线’的现象,现在已经形成了这种风气。”窦月明说。
《2014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基本稳定,近岸局部海域海水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差,90%以上无法满足所在海域海洋功能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了解到,在环渤海三省一市的“海洋生态红线”试点基础上,这项制度将逐渐向全国推广。业内人士和专家指出,“生态红线”划定后,关键在管理、执行以及监管,将其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