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改制AB面:甲子芳华 九载新生

29.06.2015  13:09

  在北京北三环中路,有一栋儿童色彩浓厚的城堡式建筑,这就是中国木偶艺术剧院。1955年成立的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数来已过一甲子。2006年启动的一场变革,让这里成为京城儿童文化消费的重要场所、明星场所,也让“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的荣誉花落这里。

  就在2015年6月短短一个月之内,中国木偶艺术剧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永庄就获得了“中国文化管理协会2014文化管理杰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就任首都文化产业协会首届副会长。而在年初,赵永庄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这些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整个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的,也是给文化体制改革路上的所有探路者们的。”赵永庄如此说道。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用9年的时间,夯实了艺术院团转企改制的阳光大道,并继续奔跑着。

  文化体制改革的“木偶剧院现象

  2006年,在资本经营方面功成名就的赵永庄受邀参与到北京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中来。当年9月15日,北京文化局下属事业单位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正式转企改制。北京永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控股51%,北京市文化设施运营管理中心控股49%,以民资绝对控股的方式,完成混合所有制国有艺术院团的转企改制。

  赵永庄成为了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首任“掌门人”。上任伊始,全盘落子。赵永庄将发展方针定为“传承中国木偶艺术 发展儿童文创产业”。她坚持着“艺术围绕市场转、演员围绕观众转、经营围绕效益转、二线围绕一线转”的“四围绕”原则,努力着,也逐渐有了收获。

  数字总是令人一目了然。

  2006年,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可演出的大型剧目不足10部。2015年有24部大型木偶剧和儿童剧、64部儿童戏,以及数百场课本剧常演不衰。

  2006年,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每年演出200场,总收入200万元;2014年,公司完成演出3298场,总收入6512万元,分别增长16.5倍、32.6倍。

  2006年,剧院有116名职工,他们的月工资低于2000元;现在,公司全部接收转企职工,并新招收41位学员,他们的平均工资高于8000元。

  2006年,观众人数5万人次;2014年达130.5万人次,增长26倍。

  ……

  2009年和2012年,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先后2次获得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奖”;2012年9月24日,获文化部授予“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

  2012年7月27日,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完成股份制改造。

  A面:坚持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自1955年成立以来,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创造出的木偶电影《小铃铛》系列、电视剧《大林和小林》等,深受广大观众喜爱。2006年转企改制,是否会扔掉这块曾经的金字招牌?

  赵永庄和中国木偶艺术剧院选择的道路是擦亮招牌、打造招牌。在以大魄力、大投入完成前期的人员安置后,围绕出精品、出队伍、出品牌、出效益的发展目标,赵永庄首先选择了艺术的突破口。“传承和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成为此后工作的写照。

  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打造了“小铃铛”主题剧场,专门上演《老虎拔牙》、《东郭先生》等原汁原味的杖头木偶戏,每年排演300多场。剧院也积极复排了《真假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有数十年历史的传统剧目,并申报成为杖头木偶制作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

  人才队伍的培养壮大也是重点。体制改革后,剧院新招聘41位年轻演员,他们先由业界知名表演艺术家进行系统的理论和技术指导;然后由一级、二级演员带领,使之有3年以上舞台经验后再独立演出。对于所有演员来说,每年都要抽出2至3个月时间,进行传统木偶技艺的带薪专项学习;此外,就是在演出实践中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关乎演出中的角色分配。“我们每年要花费60多万元对演员进行技艺培训。这不是赚钱的事儿,这是一种历史使命、责任感。”身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的赵永庄说。

  面对市场,完全坚守传统难以适应。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大胆地对表现形式等进行了创新改革。剧院参考百老汇的分类形式,把经典传统木偶戏放在小剧场进行演出,创新艺术表现形式的《少年孔子》、《飞吧!丹顶鹤》等24部大型剧目在大剧场演出。“仅仅表现传统木偶技艺的话,是艺术在原地踏步;艺术手段不充分表现剧情,就不能吸引观众;提线木偶、杖头木偶等不进行创新,市场就会萎缩。”一级导演、中国木偶艺术剧院艺术总监石学海如此论述剧院的技艺创新,“改制后,剧院的技艺发展有巨大的创新。我们不能拘泥于原来的表现手段,要让喜好者从小众到大众。

  形式的创新从小众到大众,技艺的创新则是工业变革。中国木偶剧院的优势项目——传统杖头木偶是在木偶内部安装机关,演员通过3根杆子操纵机关,进而控制木偶的动作和表情。中国木偶艺术剧院通过技术改良加强了对木偶身腔空间的利用,同时采取“外操纵”的思路,使得杖头木偶的表情和动作更丰富,更具表现力。这也大大改变了杖头木偶的传承方式。

  B面:拓展文化产业链条

  2006年开始,业界人士认为,赵永庄是中国首位获得国际注册资产管理师资格的业内知名人士,她在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的商业模式、资产配置、产业升级、品牌推广、连锁加盟等方面必然有独到之处。

  果然如此。

  赵永庄提出并打造了以木偶演出为中心的中国大型室内主题乐园 “木偶城堡”,从单一的木偶演出业向综合的儿童娱乐业发展,形成儿童文化产业链。并实现“木偶城堡”在全国的连锁经营。2008年,占地约5000平方米的室内大型儿童主题乐园“木偶城堡”亮相。除建设三大儿童主题剧场、互动体验中心、城堡DIY区等,剧院还以保底分红的方式引进新东方英语、小鬼当家儿童摄影、肯德基餐厅等近20家品牌,形成了集儿童演出、影视、动漫、图书、网络、玩具、饮食一体化的儿童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这一具备可复制性、品牌性的商业模式很快收到实效,并被迅速推广。北京动物园的“动物城堡”,北京南城世界花卉大观园的“花乡木偶剧院”,甘肃、重庆、扬州等地合作建设的分院……木偶城堡正以不同的形式在各地生根发芽。

  除了在主要商业模式上的拓展,赵永庄还对剧目生产进行了严格的管控。赵永庄要求,要努力在剧目上创新,形成儿童剧超市,包括木偶剧、卡通剧、品牌剧等,偶味足、品种多,就能占据天然的优势。据了解,中国木偶艺术剧院的新戏基本上当年就要收回投资,当年排演就要达100场以上。

  剧目生产的管控也增加了对其他品牌进行合作的吸引力。近年来,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和央视动画合作的卡通舞台剧《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和北京市平谷区合作的儿童木偶音乐剧《桃花公主》,和广东咏声文化合作的《猪猪侠之仙豆传奇》、《逗逗迪迪之天鹅传奇》等,实现成熟品牌的强强联手,推动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对中国木偶艺术剧院和赵永庄来说,这仅仅是开始。“木偶城堡”在全国落地;《飞吧!丹顶鹤》等即将走出国门,到韩国等地商演;拥抱互联网,独创互联网+儿童演艺模式;登陆资本市场,实现上市融资……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正在创造更大辉煌的路上。

  他们的下一步棋,我们还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