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并不存在严重的通缩

12.06.2015  12:19

  近日,一些券商研究员匆忙提出“中国金融市场落入流动性陷阱”的判断,其理由是央行向部分金融机构进行定向正回购操作,因为在央行三次降息、两次降准后,商业银行的实际准备金率并没有下降趋势,只是从法定存款准备金变成超额存款准备金,而让央行正回购可以获得比超额准备金利率更高的收益。
  这意味着市场上的流动性相当充裕,他们表示凯恩斯曾经假设,当利率水平低到一定程度,市场参与者就对利率的变化不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即出现流动性陷阱。他们将中国目前部分银行上交流动性的行为视为中国“陷入流动性陷阱”。
  这种判断是不负责任的,这也是中国一些市场研究部门的通病。一直以来,宏观经济或货币政策的舆论,成为券商或投资银行的研究部门的兵家必争之地,与中立的公共研究机构不同,他们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具有明显的利益相关性。他们的报告充斥着自以为是的东西来吸引眼球,总是通过“狼来了”的方式推动货币政策更加宽松,这有助于他们在股市获利。
  在中国长期利率仍然高于3%的情况下,就开始谈论利率接近零状态下的“流动性陷阱”,这是为市场制造预期,就像某券商提出“中国长期利率趋向零”,并推导中国股市会继续大涨。甚至有人提出造成流动性陷阱的原因是监管部门阻止资金流入政府融资平台与地产业,言外之意应该放开。按照他们的逻辑,估计要让政府制定通胀目标,实施量化宽松政策了。
  目前金融机构无法把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流动性向实体企业传导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经济产能大规模过剩,导致企业利润率下滑,信贷风险上升;同时投资需求下降,融资需求不足,也就是说,信贷风险增加以及信贷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导致银行信贷投放减少。这需要尽快淘汰过剩产能,推动市场出清,改善市场环境。
  其次,金融市场利率向信贷市场利率传导机制还需要完善。中国企业过度依赖通过银行间接融资,而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导致存款利率上涨,制约了贷款利率下行,企业认为融资贵融资难,而银行既要考虑负债成本,又担忧企业上升的风险,就会产生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的现象,除非政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投资来撬动信贷市场。
  在长期利率仍然较高的情况下谈论“流动性陷阱”并不合适,中国并不存在那么严重的通缩。相反,只有加快改革,淘汰过剩产能并改善目前的金融体系,才能化解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断裂。目前,还应该加快中国资产证券化的速度以及中央财政项目的支出,为改革提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