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纪念活动有关负责人答本报记者问
中国的地质调查事业已经走过百年历程。
如今,中国地质调查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百年的风云变幻中,地质调查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始终发挥基础先行的作用,兴实业、利民生,强资源、壮国威。地质调查工作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拓展了地质调查的服务领域,创新了地质调查理论技术体系,积淀了优秀的地质文化。
从今年年初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围绕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策划组织相关活动。11月8日,将召开中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暨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学术研讨会,将百年纪念活动推向高潮。同时,以此为标志,开展系列纪念活动,回顾、总结百年地质调查不寻常的历史,规划、部署新的历史时期乃至下一个百年的地质调查工作。
正如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党组书记钟自然在《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史纲》的序言里所言:回顾过去百年,知晓我们从哪里来,增强历史的厚重感。展望未来百年,明白我们往哪里去,增强历史的责任感。
近日,中国矿业报记者就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纪念活动有关问题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中国矿业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纪念活动的总体安排?
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纪念活动负责人(以下简称“负责人”):为了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我们起草并反复修改活动总体方案。按照局党组的要求,活动将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要求,低调务实并富有地质调查工作特色。
为了系统回顾和总结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组织编撰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史纲、百年画卷;以“五问”成果评价标准和“五不唯”人才评价标准为准则,我们集成百项成果、百项理论、百项技术,遴选百名地质人才;编撰出版院士传记等专著;此外,还将陆续组织召开中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暨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学术研讨会,以及相关成果的学术报告会和有关出版物的发布座谈会。
记者:开展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纪念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
负责人:1916年,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历史正式拉开序幕。在百年的风云变幻中,地质调查机构历经变迁,数代地质人开拓与创新之精神不移,传承与坚守之志向不变,与民族同呼吸,与时代共发展。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历史,是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科技进步、人才成长、文化传承的历史。通过开展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纪念活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地质科学精神,发扬地质人“三光荣”优良传统和李四光精神,激发全局职工的爱岗敬业情怀,提高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通过宣传地质调查工作的丰硕成果,鼓舞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的士气、增强信心,促进全局贯彻落实部、局部署,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开创地质调查工作新局面,创造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三是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打造“中国地质调查局”品牌,塑造良好形象,提升社会影响力。
总之,回顾地质调查百年发展历史,是为了不忘初心,以利更好地前行。就是要瞄准“两个一百年” 的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把当代地质调查事业更加紧密地置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就是要更好地把握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发展方向,确保中国地质调查工作始终与国家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就是要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创新地质事业,发扬优良传统,更好地为人类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记者:1916年是中国地质调查的一个重要节点,换句话说,中国地质调查是从这一年正式开始的,这主要基于什么依据?
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的起点应从1916年算起,主要依据有三点:
一是1916年我国地质调查工作才有机构、有预算、有队伍。
1913年,北洋政府工商部矿政司司长张轶欧沿袭了原南京临时政府的建制,在矿政司设立了地质科,聘请丁文江任科长。实际上因缺乏工作人员,当时并没有开展任何工作。为此,于同年成立以培养地质人才为宗旨的地质研究所,由章鸿钊任所长招收中学生,并由留学回国的丁文江、翁文灏任教员,专门培养地质人才。1915年12月30日,农商部奏请将原有设备加以扩充,组建地质调查局,以促进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1916年1月4日,政事堂下令批准。
同年2月2日,地质调查所正式升格为由农商部直属、实行独立核算的地质调查局。原矿政司司长张轶欧任局长,丁文江和农商部瑞典籍顾问安特生(J·G·Andrsson)为会办(副局长)。按当时奏请的《农商部地质调查局规程》规定,该局设四股一馆,即地质股、矿产股、地形股、编译股和地质矿产博物馆,定额为39人,年预算为68000元。地质调查局的成立开创了地质调查机构由部直辖的先例,此前无论是地质科、地质研究所还是地质调查所,都是矿政司的下属机构。
1916年7月,地质研究所惟一一批学生中的大部分进入地质调查局工作。“自此,方可讲到‘调查地质’四字,亦即地质调查局之所由成立也。”
1916年8月,新任农商总长到任后对部属机构进行裁并。10月,地质调查局恢复矿政司地质调查所之名。同年,地质调查所迁入北京西城兵马司9号。
1916年,我国地质调查实现了有机构、有预算、有队伍,从此正式启程。
二是在1941年地质调查所召开了25周年纪念大会,说明当时官方认定1916年为地质调查工作起点。
1941年12月14日,在重庆北培举行了地质调查所25周年纪念。有翁文灏、尹赞勋发出的书面邀请函为证,“经济部直辖中央地质调查所自民国五年创设以来已届二十五周年。”
三是以程裕淇、陈梦熊为代表的老一辈地质学家对地质调查所(1916年~1950年)的回顾,明确了地质调查所从1916年开始正式工作。
程裕淇、陈梦熊在1996年出版的《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的历史回顾——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专著的序言中写到,“因而严格地说,1913年~1916年是地质调查所的筹备时期,从1916年开始,地质调查所才真正成为我国第一个最早成立的全国性地质机构”,“中国的地质事业与地质科学,从1916年前地质调查所正式开始工作算起到1996年,是整整80年历史。”
对此,中国矿业报10月27日刊发的《为什么说中国的地质调查是从1916年开始的》做了详尽的解读。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地质调查局院士传记》的编撰情况。
负责人: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确定了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工作过的李四光等40位院士入选本书。编撰本书主要是为了宣传李四光等老一辈地质学家为地质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弘扬院士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把院士为地质科学发展、国家建设几十年兢兢业业的工作,用文字留下历史。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编委会邀请撰稿人对院士本人或家属、学生、同事等进行专访,每位院士形成5000字左右的文稿,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客观记录院士们的奋斗精神、人生历程和为地质科技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
记者:编撰出版《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史纲》的目的是什么?是怎么样构思的?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负责人:编制《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百年史纲》是为了给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寻根,以史为鉴,剖析历史经验与教训,为建设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提供借鉴。
《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百年史纲》一书是根据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历史,是地质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历史,是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是地质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历史,是地质文化创造与传承的历史这四个部分具体构思的。
该书分五个部分。前四个部分以时间序列为线索,以重点人物、重大成果、重大事件、学科发展为主线,从萌芽初发——中国地质调查事业艰苦开创(1916年~1949年)、发奋图强———中国地质事业繁荣发展(1949年~1978年)、战略调整——中国地质事业拓展领域(1978年~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事业跨越发展(1999年~2016年)等四个阶段,研究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演化轨迹,揭示地质调查工作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总结地质调查工作者的精神和地学文化。该书最后一章,从结构调整、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谋篇布局、实施新时期地质调查总体方略,科技创新、提升地质调查工作支撑服务能力,深化改革、创新地质调查管理机制体制,文化传承、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地质调查工作的方向。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画卷》。
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画卷》编撰组按照“尊重史实”的原则,围绕地质调查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为主线,力求“以图为主、文字为辅”的形式,展现百年地调工作的重大事件、重大贡献、重大成果以及地质工作者特有的精神面貌。
我们通过馆藏查询、专家提供、实地调研、行业征集、网上搜寻等多种渠道,搜集了3000余张反映地调工作百年发展历程的图片,最后精选出了460余张编入画卷,完成了这部图文并茂的《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画卷》。
“画卷”共分领导关怀、创业篇、发展篇、跨越篇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地质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不仅对地质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和批示,亲临地质调查与科研单位以及野外一线视察、指导工作。第二部分展现的是1916年~1949年间地质调查机构的变迁以及取得的主要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第三部分展现的是1949年~1999年间新中国地质机构以及广大地质工作者在资源勘查、服务建设、保障民生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功和成就。第四部分主要展现的是1999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以来,聚焦国家需求,调整战略布局,围绕“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防灾减灾、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六大服务领域,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画卷》力图用一幅幅珍贵的史实画面,一个个永恒的历史瞬间,反映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百年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反映地质调查为国家救亡、经济社会发展、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的支撑作用,展示地质工作者的丰功伟绩和时代风采。通过纪念(缅怀)前人来激励后人,进一步弘扬地质科学精神、传承地质科学文化;进一步增强地调队伍的凝聚力,扩大地质调查工作的社会影响,使社会各界了解、关心和支持地质调查工作,促进地质调查事业不断发展。
记者:《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成果》一书包括了哪些主要内容?
负责人:2015年8月,我们启动了1999年以来重大地质调查成果的编纂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等有关部室牵头,组织直属单位近千名技术骨干参与编纂。
在近一年的编写过程中,大家广泛搜集成果资料,深入研究、集思广益、反复推敲、修改,形成的文稿经过了国内30多名知名专家的分组审议,后经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委员会审查,并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审定, 最终形成了1999年以来128项中国地质调查重大成果报告及图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汇编成册。
据初步统计,中央、地方各级地勘单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500余家单位,40余万人次,主要完成了1∶5万、1∶20万等不同尺度的区域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和遥感地质调查等工作量。
《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成果》按照服务国家能源与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服务新型城镇化、工业化、 农业现代化和重大工程建设,服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防灾减灾以及推动地质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分为六个篇章。128份独立成果,基于海量地质调查数据,系统阐述了近20年中国地质调查在各专业领域形成的基本认识和科学判断、提出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国土资源开发对策建议、完成的科研与技术创新成果以及在月球与极地探索、国际地学合作、地质调查信息化及社会化服务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
记者:编撰《中国地质调查百项理论》一书遵循了哪些原则?
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百项理论》编写总体遵循三个标准:一是1999年建局以来,以直属单位为主和地质调查专项所形成的基础地质理论;二是在能源、矿产、环境、灾害和基础地质等方面形成的新理论;三是能够切实解决重大能源、资源、环境、灾害和基础地质问题,具有指导作用,经过时间验证,取得实效的。
在编写研讨过程中,很多专家也提出,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所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我们许多自成体系的地质理论还有待发展与完善。因此,在理论总结提炼过程中,我们也特别关注对地质调查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新认识,特别是有颠覆性的重要认识。这些成果将对今后地质调查业务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中国地质调查百项理论》一书共有96项内容。根据理论成果的系统性,总体上分成三个层次。一是能相对构成系统体系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理论。我们这里总结集成了28项。二是重要的新认识,主要是发展已有地质理论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一些开创性的、突破性的以及颠覆重要传统观点的重大理论成果,我们总结出了43项。三是在地质调查实践过程中取得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重要进展,这方面共25项。
全书分为四篇,按不同专业领域分别对三个层次的理论进行阐述。分别是能源资源领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领域以及技术方法基础理论。在具体论述中,每一个理论,我们重点体现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基本情况,包括前期的研究基础,项目支持、参与单位及团队等基本信息;二是理论的核心要义;三是理论的意义及应用情况、应用示范实例。
《中国地质调查百项理论》是地质调查研究成果的高度集成与总结提炼,是展示科研水平的重要载体,更是面向全地质行业进行推广应用的重要平台,对促进地质调查、地质勘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在能源资源领域,古生代生油论、火山岩地区找油气新观点,开辟了我国找油新区域,大大拓展了北方找油新空间;南方复杂构造区找页岩气新认识打破传统认识,取得重大突破。在固体矿产资源领域,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指导青藏高原主要成矿带的地质找矿发挥了重要作用;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指导深部地质找矿实现重大发现,为响应向深部进军号召,向深部要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一批成矿模型、找矿模式的建立,为我国重要成矿区带、重要矿集区地质找矿提供科学理论方法。在海洋地质领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地质理论,指导实现找矿突破。在地质环境领域,地下水循环理论新发展,为地下水资源评价、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在地学前沿研究方面,鸟类起源等古生物研究、地层学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抢占了世界地学前沿,产生了重大影响。
记者:《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技术》主要包含哪些内容?有哪些特点?
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技术》一书系统梳理和总结了1999年建局以来取得的在能源、矿产、环境、灾害、工程和基础地质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经过时间验证的成果;主要选取的是具有国际或国内领先或先进的技术,原创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引进、吸收、集成、再创新的技术,或开创了新的应用途径的技术。
共入选114项,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调查、地质钻探、地质实验分析测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地质信息、地质环境监测与治理等8个专业的技术。
该书总体来说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新”。一是时间新,是1999年建局以来形成的技术和装备。二是内容新,是研发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或是再创新的技术,或是开创了新的应用途径的技术。
第二“全”。涵盖了海陆空和地下地质勘查方法、技术和装备,覆盖了能源、矿产、环境、灾害、工程、基础地质等领域和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调查、地质钻探、地质实验分析测试、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地质信息、地质环境监测与治理等8个专业,涉及了地质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处理和解释软件。
第三“实”。一是入选技术实用性强,能够切实解决重大能源、资源、环境、灾害和基础地质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得到转化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好的成效应用。二是本书实用性强,各项技术列举了1个~2个应用实例,说明应用情况和效果,方便读者理解和掌握;同时按照8个专业领域分类,方便读者将其当作工具书快速查阅。
第四“高”。选取的是国际或国内领先或先进的技术,原创或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引进、吸收、集成、再创新的技术。其中,国际领先技术21项,国际先进技术47项,国内领先技术40项,国内先进技术6项。
百项理论、百项技术发布会上,有关专家将会重点对航空重力调查技术、4500米深海探测技术、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技术和深部科学钻探取心技术做比较详细的介绍。
记者:请您介绍下此次活动评选百名人才的情况。
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2014年7月新一届局党组成立以来,提出了“科技兴局、人才强局、依法治局”三大战略,把科技和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先后出台了《局党组关于加强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中地调党发〔2015〕36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局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聘计划实施办法》(中地调发〔2015〕123号)等加强人才工作的规定,并且即将在中国地质调查科技创新暨纪念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学术研讨会上发布《关于激发地质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指导意见的通知》。
去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根据地质调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地质科技人才队伍现状还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的实际,果断加快推进地质调查成果评价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的改革,在人才评价方面确定了“五问”、“五不唯”的人才评价标准,并且确定了两个人才成长通道(一个是行政管理人才成长通道,一个是技术业务人才成长通道),要求打破“官本位”思想,打通两个通道,让技术人才的地位和待遇高于领导干部,让技术人员安心做技术业务,让做出成绩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为此,根据《指导意见》规定的标准、条件、程序遴选出首批四位“李四光学者”和18位杰出地质人才。
今年根据地调百年系列活动安排,人教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百名人才的遴选工作,经局科技委充分研究并报局党组同意,地调百年百名人才由局第一、第二批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和卓越、杰出地质人才,以及首批优秀地质人才组成。目前已完成第二批卓越、杰出地质人才和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以及首批优秀地质人才评选,其中卓越地质人才2名、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3名(这5人将被授予“李四光学者”称号),杰出地质人才17名、优秀地质人才58名。这样连同首批“李四光学者”和杰出地质人才,共有100名(不含首批杰出地质人才中1名提拔为司局级干部、1名调入局机关担任部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