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去国外“度蜜月”

01.02.2015  11:24

  1月26日,由中国、美国、韩国合拍的3D动画电影《KONG》正式对外宣布其豪华制作班底。在好莱坞两位重量级导演领衔下,将由来自全球的11位动画界、特效界专家搭建组成《KONG》的创意及制作团队。这种规模的国际大合作,能否打造出一部中国动画题材走向世界的里程碑之作?又将给中国动画制作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美猴王”能否征服全球

  《KONG》的制作班底有两位好莱坞大导演压阵。巴里·库克导演曾参与制作了《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等迪士尼动画大片,其代表作动画片《花木兰》开创了好莱坞动画制作中国题材的先河,该片当年取得了全球3亿美元票房佳绩,目前依然保持着中国经典改编电影的票房最高纪录。该片的另一位导演伊恩·迈克格同样是好莱坞著名导演,他在电影概念设计和特效设计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星球大战前传》、《复仇者联盟》、《银河护卫队》等一系列好莱坞大片都留下过他的经典设计,如娜塔莉·波特曼饰演的帕德梅·阿米达拉女王以及大反派达斯·摩尔这两大经典银幕形象,尤其是后者,因与中国戏剧脸谱神似的形象而为中国观众津津乐道。

  两位对中国文化元素感兴趣并且积累了制作经验的好莱坞导演为《KONG》的国际化之路奠定了基础。至于确定“美猴王”这个题材,作为一个半路出家进军影视界的投资人,《KONG》的中方出品人、AQUAMEN娱乐公司董事长张小亮坦言选择这一题材是中国文化传承发扬的一种责任。

  在这样的基调下,“美猴王”将以什么样的面目呈现?导演巴里·库克表示,在互联网时代,可以想象到,当代西方年轻人有各种途径看到中国久负盛名的上世纪80年代水墨动画片《大闹天宫》等《西游记》题材的影视作品。但总体而言,西方人对于《西游记》并没有系统的认知,普及程度并不高,他们此次选取的美猴王题材,某种程度上对西方观众而言,仍是陌生的。

  巴里·库克谈及20年前拍摄《花木兰》的经历。“虽然各国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样的,但情感是相通的。”他说,也许《花木兰》的艺术和票房成功,部分原因是“木兰有别于以往迪士尼系列塑造的任何一个公主形象”,但当时他被投资人找到时,确实是被“花木兰”的故事打动了。为此他们来到中国采风,并来到花木兰故事起源的当地走访村民,慢慢地,花木兰的情节、形象、情怀等逐渐在他们的脑海里清晰起来。

  “我们会像打造《花木兰》一样,创作符合中国乃至世界观众心中的美猴王形象。”巴里·库克和伊恩·迈克格都认为,如果接下一部电影创作,就一定要理解、体验甚至接受、喜欢人物。他们心目中的美猴王即使放眼全球也是个非常经典的形象,美猴王身上具备的勇敢、无畏、有趣、反抗精神等印记,他们都能感受到,他们相信这部电影的未来是很有前景的。

  巴里·库克介绍,目前影片主创探讨美猴王题材创作只有6周时间,他们将从情感、道德、思想深度等几方面入手塑造。“但《西游记》全书情节太庞杂,我们不会选太多,这部电影将主要讲述孙悟空自己的故事。

  好莱坞很多动画佳作其实都经过了极长时间的耐心打磨。迪士尼的最高纪录是花10年时间打造一个脚本,《玩具总动员》花了3年时间,《花木兰》也花了几年时间。“这次的美猴王大约也要3年时间才能面世。”巴里·库克说道。

  对于美猴王题材涵盖的内容如何删繁就简,以符合国际化的标准?张小亮表示,初步的决定是,《西游记》原著中一些道教、佛教色彩过浓、过于民族化的内容会剥离掉,增加国际性和少量现代精神。

  顶尖技术能否带来中国动画革命

  动画电影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被中国电影人所重视,过去20年间,自《玩具总动员》以来,全球的动画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电视动画品牌的逐渐崛起,以“喜羊羊”系列为首的一批由电视荧屏走向大银幕的动画片崛起。然而,像《KONG》这样取自中国素材、进行全球合作的巨片仍然稀缺。

  张小亮介绍,《KONG》的投资预算高达5000万美元,这个成本虽然在好莱坞动画电影里只算一般,但已是亚洲范围内非常大手笔的动画项目。并且,《KONG》将在《西游记》传统神话故事的基础上加入大量科幻元素。

  一部成功的动画电影,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撑。当迪士尼遇上美猴王,会产生什么样的聚合裂变?投资方宣布,《KONG》的视觉设计、特效、后期制作团队将达到一个足球队的阵容。虽然目前特效和技术团队到底选哪些公司还未最终确定,但来自中国、韩国、好莱坞的制作界知名团队均已表态支持。如好莱坞特效公司工业光魔相关负责人坦言,迪士尼、梦工厂等出品一部动画电影的制作成本都在1亿美元以上,其中很多是用在了设计、特效、后期制作环节,而工业光魔在成本控制等方面占据优势,对于能入选《KONG》的特效制作团队信心十足。

  中方的一些特效公司代表谈道,目前本土动漫产业让他们发挥的空间有限,一是没有太多机会,二是没有国外特效公司那么充足的资金预算。对于参与《KONG》的设计特效,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动画电影“合家欢”时代崛起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中国共上映了47部动画电影,产出票房30亿元,虽然离好莱坞动画电影票房只有8亿元的差距。但是乱象频现:“六一档”期间共扎堆10部动画片,很多低幼题材甚至电视动画升级版都纷纷挤上银幕,试图捞“快钱”,期间还出现了100万元成本以下的动画电影。

  谈到当年《花木兰》的成功带给他们这一代人的启示和反思时,香港导演陈嘉上表示,一方面国家主管部门要将一部分题材“古董化”,有些题材抓得太紧;另一方面,业界应该认识到,动漫受众不只是小孩,应该更着力打造适合家庭观看的“合家欢”品牌。

  北京新影联总经理周铁东举例,他曾参与推广销售的上世纪80年代水墨动画《大闹天宫》,畅销了158个国家和地区。他认为,动画片较能突破意识形态边界、市场边界,不会显示太强文化特性,是很适合通过合拍途径走向海外的影视作品。从很多影片的合拍形式上看,当下的国际合作已然成趋势,不只是全球范围内选择好题材,同时各国平台、渠道、资金、资源的互补也正走向繁荣。

  “喜羊羊之父”苏永乐谈道,虽然目前他们主攻的是低幼动画,但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好的东西更好地传递给下一代。他们对于动漫产业未来趋势做出判断:一是未来低幼式动画电影将减少,代之以更高投入、内容更多元丰富的“合家欢”动画;二是中国和美国电影市场表现持续强力,未来的国际合作,中美合拍无疑是主力;三是以梦工厂裁员为例,好莱坞电影的制作成本高居不下,并且很多公司在题材上也出现“创意荒原”,遇到了极大的瓶颈,国际合作将是包括动漫在内的电影产业的主要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