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中华诗词精髓 推动廉政文化发展

13.12.2014  11:47

  专家学者热议中华诗词与廉政文化建设

  诗词与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深入挖掘中华诗词中的廉政元素,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由光明日报社、湖北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廉政文化建设研究会、咸宁市纪委、咸宁市委宣传部和湖北科技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华诗词与廉政文化建设研讨会”12日在湖北咸宁召开。

  “中华诗词与廉政文化研讨会”征文活动举办两个月以来,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和广大干部积极参与。共收集论文180余篇,其中《从“一高一低”现象看传统诗词的当代价值》等51篇论文被评为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

  研讨会现场,与会代表争相发言,气氛热烈,即兴赋诗。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陶文鹏、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研究所研究员王兆雷、复旦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兆路、中国词学研究会会长王兆鹏等知名专家一致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古代的廉政文化厚重务实,在当下仍深入人心,对廉政文化建设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吸收借鉴传统诗歌文化中所蕴含的廉政智慧,有利于从道德上预防各种腐败风险,使为政者从内心深处廉洁自律、奉公守法。对此,湖北省诗词学会会长罗辉在获奖文章中指出,传统诗词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一高一低”两个方面,“一高”是指诗人寿命高,也就是“诗者寿”;“一低”是指经济出问题的干部中,诗人所占的比重特别低,也就是“诗者廉”。

  咸宁市纪委书记王远鹤认为,廉政文化是优秀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推动了我国廉政建设的发展,构筑了廉洁的国家精神,要以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来抨击贪腐、弘扬廉政。

  本报副总编辑陆先高在发言中介绍,光明日报关注传统诗词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在助推全国传统诗词的创作、传播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陆先高说:“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永恒的历史意义。‘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加强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研究,进一步弘扬廉洁、廉政理念,能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对推动当今廉政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务必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湖北省廉政文化建设研究会会长问青松介绍,湖北近年来已经连续举办了“道廉”“孝廉”“勤廉”等多场廉政文化专题研讨会,成果斐然。他还强调,要深入认识这次研讨会的目标价值,不断推动研讨会成果转化,进一步用中华诗词中的廉政文化精华滋养自己的心灵,净化社会的风气。与会的纪委监察干部要主动担当起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为建设“不想腐”的廉洁政治生态尽心尽力、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