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浙江省43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反馈意见

30.12.2014  15:53
              12月8日至12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浙江省申报的43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进行了督导检查。本次督导检查是依据《义务教育法》《教育督导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按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及教育部与浙江省政府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要求,在对浙江省申报材料严格审核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未在《备忘录》名单中,不予认定。
  督导检查组分14个小组对浙江省的42个县(市、区)进行了实地督导检查,共随机抽查学校292所,其中小学126所,初中98所,一贯制学校25所,完全中学3所,教学点40个。检查中,核查了相关文件资料、数据;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座谈会共168个;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21520份,回收有效问卷21517份;采取随机访谈等形式,征求了公众意见。
  督导检查组对42个县(市、区)的督导检查意见如下:
   一、主要指标达标情况与检查结论
  按照《办法》规定,督导检查组对浙江省42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公众对本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下: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办法》规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评估认定,应在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本省(区、市)办学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各省(区、市)应根据相关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国家标准,制定既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与国家标准基本相符的省级标准。浙江省结合本省实际,就办学基本标准制定了13项指标,包括学校的生均用地面积、生均绿化面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寄宿制学校生均宿舍使用面积、高一级学历教师比例、生机比、生均图书册数、校园网络系统、数学科学教学仪器设施配备、音体美专用器材配备、教学多媒体、食堂卫生、安全保障。检查组对浙江省42个县(市、区)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核查。核查结果是:学校基本达到了评估标准(详见下表)。
   表1 浙江省42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表.doc
  (二)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
  《办法》规定,对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8项指标,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评估标准为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0.55(不要求每个单项指标均达标)。核查结果是:42个县的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均达到了国家标准。其中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在0.273-0.627之间;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在0.128-0.543之间(详见下表)。
   表2 浙江省42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表.doc
  (三)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工作情况
  《办法》规定,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主要是通过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17项指标进行,省级可适当增加指标,总分为100分,评估标准不低于85分。浙江省根据实际删除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指标,在本省实施办法中增加了5项指标,分别是“建立扶持困难家庭学生机制、有与城乡建设规划匹配的城乡教育布局规划、建立扶持民办学校机制、建立帮助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城乡互助制度、学校管理水平”,共21项指标。核查结果是,42个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均在87.1-98.8分之间,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详见下表)。
   表3 浙江省42个县(市、区)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得分情况表.doc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
  《办法》规定,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需要对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就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问题,征求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的意见。浙江省对42个县(市、区)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均在85%以上。我们此次也设计了问卷,结合座谈会、随机访谈等方式对以上几类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与浙江省调查的情况基本相符。
  督导检查组还对42个县(市、区)有关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未发现作为“一票否决”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违纪违规行为。
  综合以上结果,督导检查组认为,浙江省42个县(市、区)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标准。督导检查组将把此次督导检查结果向教育部和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报告,提请最后认定公布。
   二、成绩和经验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继2013年33个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认定后,今年又有42个县(市、区)接受国家督导检查。这42个县(市、区)高度重视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工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义务教育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均衡工作整体推进
  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始终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优先发展教育的重中之重,作为向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基本途径,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战略举措,系统谋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
  一是目标明。去年33个县(市、区)通过国家认定后,李强省长批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重大民生工程,我省部署早、责任落实,已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争取尽早实现全省全部县(市、区)达到基本均衡要求的目标”。各县(市、区)积极落实省长的批示精神,制定了均衡发展总体方案和年度计划,明确了可操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金华市婺城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三个优先”:教育规划优先布局、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建设优先落实。
  二是责任清。各县(市、区)政府对照评估体系和任务,将责任分解到各职能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作为政府对职能部门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将创建工作纳入各部门、乡镇年度考核,明责任、重协同、促落实。龙泉市将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列为重点建设工程,发改、国土、建设等部门在项目审批上特事特办,简化程序,开辟“绿色通道”。
  三是督办严。各县(市、区)教育督导部门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作为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推动县级政府依法履行义务教育公共服务职责,共追补欠拨经费近27亿元。乐清市建立了26个均衡督查组,近2年对每所学校进行了四轮督导,帮助解决学校创建过程中的特殊困难。庆元县将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作为全县“十件大事”之一,每年进行教育专项督导考评。
  (二)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办学条件整体改善
  各县(市、区)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集中力量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仅2014年,42个县(市、区)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专项资金36亿元。
  一是全面推进标准化。各县(市、区)将学校标准化建设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心任务和主要目标,总体规划,分期建设,确保逐步达到标准化要求。仅2014年,42个县(市、区)新建(改造)校舍197万平方米,县均近5万平方米。磐安县作为地方财政年收入只有4个多亿的欠发达地区,近三年共实施教育基本建设项目132个,完成总投资近3亿元,无偿划拨土地近300亩,启动新建2所学校。富阳市近3年累计投入10.82亿元,新建了7所标准化学校,新增校舍面积22.7万平方米。浦江县共投入8.3亿元,新建改建义务教育段学校22所,新增校舍面积15.42万平方米。金华市婺城区投入6亿多元,新建8所义务教育学校。义乌市投入6亿多元,完成学校建设改造项目180多个。长兴县投入6.5亿元,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实现了标准化。
  二是重点改造薄弱校。各县(市、区)本着“抬高底部”的原则,优先支持农村和相对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和校际办学差距。淳安县近两年投资710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生活条件,保障每个学生冬天能用热水洗澡。泰顺县从2011年起投入5000多万元大力推进农村薄弱学校建设,改造维修面积7万平方米;建成塑胶操场43个。
  三是着力提升装备率。2014年,42个县(市、区)共新增仪器设备8万5千多套。舟山市定海区每年投入600万元,用于教育设备更新,所有公办学校建有塑胶跑道,农村中学建有游泳池。东阳市新建东阳教育云数据中心,全市中小学全面开通网络空间,开设网络课堂,30个课堂自动录播教室接入云平台推送同步课堂,免费为全市师生提供400多节公益课和1000多节微课服务。富阳市对教育装备投入逐年递增,从2010年的800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2985万元,更新了义务教育段所有学校实验室设备,实施了农村小学网络提升工程。淳安县建成了统一的校园无线wifi信息平台,方便教师交流学习。金华市金东区实施农村学校运动场地改造工程,已投入3000万元,建成30个塑胶运动场,公办学校塑胶运动场占比达83.3%。临安市、景宁县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每人配备一台手提电脑。
  四是构筑安全“防火墙”。各县(市、区)坚持安全工作警钟长鸣,从人防、物防、技防诸方面筑牢安全工作的“防火墙”。诸暨市全面实施“三防”建设标准化,全市学校共聘用保安556名、门卫157名,安装电子监控探头5309个,110一键式报警装置348套,配备警用安保防护器械821套,安保设施基本到位,有效维护了校园安全稳定。湖州市吴兴区投入2400万元,购置校车107辆,开通接送专线150条,设置接送站点600多个,接送学生6000余名,保障了乡镇学生交通安全。天台县、文成县开通山区学生接送车专线,接送山区学生数万人次。奉化市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实现了“直饮水”供应。
  (三)不断加强师资建设,教师队伍整体优化
  各县(市、区)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保障教师待遇,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一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各县(市、区)财政按教师工资总额的3%划拨培训经费,并规定学校公用经费的10%用于教师培训,有力地保障了教师培训工作,形成了国家、省、市、县、校五级培训体系,提高了培训质量。东阳市实施新教师“雏雁起飞”、 骨干教师“领雁高飞”、全体教师“群雁起飞”工程,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宁海县充分挖掘本地名师资源,创立了首席导师负责制下的“导师+基地”的培训模式。天台县实施新录用教师挂职锻炼制度,采用“一年见习、二年适应、三年发展”的培养模式,招录的农村教师先在龙头学校挂职锻炼一年,跟骨干教师结对,期满后回原学校任教。
  二是加大教师交流力度。各县(市、区)都建立了校长教师交流制度,重点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带编流动,从过去的支教交流转向带编轮岗交流。诸暨市2014年有25名校长、715名教师参与交流,占符合交流条件的36%。衢州市柯城区城区教师交流到农村的占比达68.7%,农村到城区占比达20.9%,各级名师从城区交流到农村的达53%,农村学校中85%的校长、50%的副校长来自城区学校;该区“构建教师流动新机制”曾入选浙江教育年度十大新闻。慈溪市城区194名骨干教师与区域联盟农村学校的339名青年教师长期结成师徒对子,19所城区中小学校与47所农村中小学开展了送教下乡、听课评课、示范指导等面对面的帮扶。奉化市选派150多名城区骨干教师、名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校领导,同时选派100多名农村骨干教师到城区学校交流学习,实现双向交流。
  三是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各县(市、区)筑巢引凤,通过多种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素质教师到本县安家落户。桐庐县对本县就读北师大、华东师大等重点师范大学的学生,每年给予1.2万元补助,近三年共投入202万元,培养了42位优秀师范生,有效扩大了农村优质师源。龙游县实施教育人才引进项目,签约“211”“985”重点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并为龙游服务5年及以上时间,可享受10万元人才津贴,近年来引进近百人。
  四是加大教师激励力度。各县(市、区)在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确保住房公积金、医保费用及时到位的基础上,对农村、山区、海岛的教师给予特殊补助,保证他们安居乐教。淳安县除了执行省定的农村教师津贴标准外还出台地方政策,对16所偏远农村中小学在享受每年1万元农村任教津贴的基础上,再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的津贴。开化县投入500万元建设“教师驿站”,实施周末厨房、沐浴、出行等温暖工程,对教师进行8小时外的关怀。奉化市从2010年以来,为3所民工子弟学校教职工免费提供早餐。丽水市莲都区对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实施奖励,其中省特级教师及以上荣誉获得者每月1000元,市名师名校长每月800元,市学科带头人、省教坛新秀每月600元,市教坛新秀、区学科带头人、中小学正副校长每月400元,交流到偏远山区的教师按以上标准的1.3倍发放奖励经费。遂昌县实施“钱瓯名师”工程,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经费,为“钱瓯名师”发放政府奖励和津贴。
  (四)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高
  各县(市、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一是全面实行阳光招生。42个县(市、区)优质普通高中招生人数的50%以上定向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有41个县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做到了“零择校”,只有舟山市定海区择校率控制在5%以下。台州市路桥区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全部分配到各初中。
  二是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安吉县“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慈溪市“素质教育星级学校评估”活动、湖州市南浔区“学生成长导师制”、平阳县“学校管理整体优化行动”、诸暨市“农村中小学小班化”等教学改革活动有声有色。
  三是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各县(市、区)利用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广泛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特色文化品牌。嵊州市将越剧引进学校课堂,每年有近7000名中小学生学习越剧,有20人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称号,探索出一条从幼儿园到中学的越剧特色教育之路。云和县持续开展“两大赛事”(“童话之春”、“童话之秋”)、“三大球赛”(篮球、足球、乒乓球)和“四个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文体才艺。淳安县深入开展“一校一品”建设和特色学校创建,小口琴队走出国门,获得国际金奖,“小竹马”跳进了水立方。松阳县传承松阳高腔、樟村拳等地方特色文化,湖州市吴兴区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庆元县建设生态校园,龙游县弘扬畲族体艺等项目,很有成效和影响。
  (五)不断促进教育公平,特殊群体整体关爱
  各县(市、区)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把关爱的目光重点投向特殊群体,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公平教育的阳光。
  一是让贫困学生不失学。各县(市、区)制定多种政策措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帮扶,确保没有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长兴县、新昌县实行扶困助学“教育券”制度,贫困家庭孩子无论在哪里上学都可得到资助。泰顺县鼓励“泰商”助学奖教,90%的中心镇成立了民间教育发展和助学奖教基金会,已筹款6500万元,每年发放助学奖教资金500多万元。文成县立足侨乡优势,搭建“世界文成人大会”等平台,宣传、发动广大华侨、企业家捐资助教,共设立23个教育基金和奖教金,总额达5013万元,励学助教蔚然成风。云和县将爱心营养餐从每生每年350元提高到750元,农村学校全部取消了学生自备菜。丽水市莲都区11348名农村贫困学生都享受到了“一荤一素一汤”的免费营养餐。
  二是让残疾儿童不掉队。42个县(市、区)98%以上的适龄残疾儿童通过在特教学校就学、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形式,保障了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临安市投资2200万元迁建了特殊教育学校。桐庐县2014年投入300万元改善了培智学校、资源教室等特殊教育设施设备,生均5.6万元。平阳县残障儿童的生均公用经费是普通学生的15倍。乐清市特教学校实现了学前段、义务段、职高段15年教育的延伸与对接,有效保证了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
  三是让留守儿童不孤单。各县(市、区)不断健全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留守儿童在集体中生活,得到了特殊的培养和呵护。桐庐县开展“心灵话机”服务,让留守儿童与家长保持热线联系,传递爱的温度。余姚市千名“代理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淳安县开展亲情征文、亲情连线、亲情使者、亲情返航等“四情”活动,让留守儿童享受亲情的滋润。台州市路桥区、天台县通过创设“四点钟学校”、留守儿童托管班等多种形式,解决部分家长“接送难”问题。
  四是让随迁子女不受歧视。各县(市、区)坚持“两个为主”方针,让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0%在流入地入学,80%以上在公办学校就读。余姚市通过政府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的方式,让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享受公办学校同等待遇。湖州市吴兴区近一半学生是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一样在公办学校就读,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舟山市定海区专门为随迁子女创办了1所公办学校。
  (六)不断创新办学模式,优质资源整体共享
  各县(市、区)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办学模式,努力缩小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差距,形成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是实行薄弱学校托管模式。将规模小、办学水平相对薄弱的学校交由同区域内的强校或中心学校托管,组成教育联合体,将优质学校先进管理模式、教学理念嫁接、辐射到薄弱学校,变薄弱学校“爬坡式”发展为“电梯式”发展。衢州市柯城区探索实行“一校多区”的办学模式,全区相对薄弱的2所农村中学、8所农村完小纳入主校区管理,实行“一个法人代表,多个办学实体,教师交流、校长互换、资源共享”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强校添翼弱校活”,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宁海县创新发展托管办学模式,将弱校、新建校交由强校托管,实行校长教师统一使用、教学质量统一评价。
  二是实行学区化管理模式。以乡镇或跨乡镇区域为单位,依托教育园区推进联片管理,片区内教师统一调配、学校统一管理、教学统一安排、教育质量统一评价、优质资源和信息共享。衢州市衢江区在全省率先将全区学校划分为5个片区,将名校与乡镇学校组建成教育发展共同体。嵊州市推行“镇域一体化”,全镇学校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共生共荣。
  三是实行集团化办学模式。按照同质互补的原则,通过强强联合或强弱兼并的方式,组建教育集团,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富阳市组建17个“名校集团”,所有的义务教育学校参与其中。温州市鹿城区、瓯海区分别创建了12个集团学校和8大教育集团,对集团内的人财物统一均衡配置。宁海县组建城乡网络教研联盟,开展同步网络视频教研活动,让偏远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台州市黄岩区实施“公办民办共进计划”,每个民办学校与一所公办学校结对,实行研训一体化。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投入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近3年中,临安市、奉化市、温州市瓯海区、文成县、诸暨市、湖州市南浔区、长兴县、云和县、丽水市莲都区、松阳县、舟山市定海区等有1-2年未做到“三个增长”,虽然补拨了所欠经费,但缺乏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
  (二)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在实地检查中发现,淳安县、嵊州市、金华市婺城区、温州市鹿城区、乐清市、新昌县、湖州市吴兴区、龙游县部分城区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不达标。平阳县30%的小学生均建筑面积不达标。庆元县、泰顺县个别小学食堂卫生未达到C级。富阳市、安吉县、衢州市柯城区、衢江区、慈溪市、台州市黄岩区、天台县部分城区学校班额超标。
  (三)部分县教师年龄老化、结构失衡。在一些农村地区,教师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的短缺问题相对突出,一些农村小规模学校没有按班师比配备教师。有些县教师交流比例偏低,交流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磐安县60%的小学高一级学历教师比例不达标。桐庐县、文成县、遂昌县、开化县初中生均高一级学历教师比例偏低。龙泉市生均高一级学历教师也比例偏低。台州市路桥区生均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比例偏低。宁海县、义乌市、东阳市、浦江县、余姚市、金华市金东区小学师生比偏低。
   四、督导意见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浙江省政府及各受检县(市、区)应针对本次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薄弱环节,对照国家和省定标准,认真研究,提出方案,部署整改。
  (一)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提高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切实履行对义务教育投入和均衡发展的职责,依法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省级财政和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对各级政府教育投入的检查和监督机制,把教育经费投入作为对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要考核内容。要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农村地区发展义务教育,并向偏远地区和相对薄弱学校倾斜,进一步完善发达地区对口支援欠发达地区制度。
  (二)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抓好薄弱环节的提升。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进一步做好学校布局调整,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学校布局与人口分布结构相适应,完善基本均衡的义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抬高底部”的原则,以新一轮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加快改善相对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均衡配置教学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填平补齐薄弱环节,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提高义务教育均衡程度。
  (三)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县(市、区)要采取有效措施,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促进教师有序流动。要创新教师补充机制,解决农村学校教师老化的问题;加快教师结构调整,解决好音、体、美、信息技术教师短缺的问题。浙江省应尽快建立城乡统一、向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倾斜的中小学教师配备标准,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四)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早日实现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加强省政府统筹,强化以县为主管理,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制,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的期盼,为实现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建立健全监测和复查制度,确保通过国家评估认定的县(市、区)不倒退、不反弹,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已经受检的县(市、区),应针对本次督导提出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查漏补缺,实现高水平均衡发展;未接受评估的县(市),要按照国家和省定标准,全力以赴,尽快实现基本均衡。
  督导检查结束后,请浙江省进一步研究,及时布置整改工作,在三个月内将整改情况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此次检查工作,得到浙江省、各受检县(市、区)政府、各部门、各学校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检查组全体同志表示衷心地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