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两会时间 ​对民生的守望是医者情怀

04.03.2016  08:42

       □ 余运西

       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公众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改革深水区触及利益的交锋中,医疗卫生界期待通过代表、委员,将行业声音放大,推动行业共识转变为国家政策。然而,除了借助两会这个集中表达的大平台,在平日,我们还应抓住各种机会参与公共建设,从对自身周遭的关注上升到对社会民生的守望。而这些,都可以理解为一种“通向善的力量”。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是民意的代言人。2014年两会前,《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呼吁,“代表、委员不要只知道鼓掌、点头,要敢动真格”。“动真格”的第一步,就是先要看看手中的提案议案有多少含金量。科学界常用SCI评价体系来评判一项研究。不妨借用此法,用SCI来掂一掂议案,其影响因子会是多少?提案议案触及要害,才会对解决现实问题有助益。这需要深入调查、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形成建设性意见……其中每一步,除了代表、委员的身体力行,还需要政府及社会提供便利和保障。

       为社会进步尽绵薄之力,也是普通人的社会责任担当,更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随时通过正当的渠道理性反映诉求,是公众在政治生活中应有的素养。然而,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平头百姓的话谁听啊?说了有什么用?”如果对公共问题抱这样的消极情绪,就难以挽起袖子来,真正做一些有建设性的工作。在公共政策征求意见的阶段,在改革方案的调研过程中,如果你不曾说出你的心声,表达自己的意见,又怎么能断定你说的话得不到重视,提的意见不会被采纳呢?面对不公的社会现象,面临突发性公共事件,大家都缺乏站出来表达意见和诉求的勇气,其实就是一种自我剥夺。

       近期发生的社会公共事件中,不难发现白衣人的身影。也有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界人士意识到,从医患关系、执业环境到食品安全、雾霾治理,行业内外很多事务都离不开我们的关心和推动。“小医治病、大医治国。”我们医疗卫生人不仅要能预防和诊治疾病,保障人民健康,还要显示出应有的社会担当。“大医治国”绝非好高骛远的妄想,而应是深入医疗卫生行业每一阶层、每一岗位的情怀。一项好政策的出台,常常是多方探索后的价值共鸣。广大医务人员群体掌握着知识和技能,体察着民情和疾患,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强,更应该责无旁贷,为学科与行业鼓与呼,为民生改善鼓与呼,以点滴努力推动社会进步。



电子病历实施首日 患者直呼“果然方便”
不过多数市民仍习惯带着证历本就医 老人不用手机如何杭州网
今年9月杭州将有一大拨新学校亮相
都市快报 记者 姜晓蓉 张娜 张宇璐 今年9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