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戏剧人的十五年

28.03.2016  10:08

  “北剧场”之后,转战内容

  10年前,在结束了长达5年的北京北兵马司剧场(简称“北剧场”)运营和退出北京大学生戏剧节的组织工作之后,仍在金融界奋战的我和几乎完全无业的戏剧制作人袁鸿,准备一种新尝试——专业戏剧的制作和大规模巡演。

  回想之前那5年,我们要在没有任何政府支持的情况下支撑一个民营剧场,还要操心剧目的创作和生产,有限的财力和精力被分散两头,结果两件事做得都不是特别理想。熬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终于决定放弃剧场、转战内容。而退出大学生戏剧节的组织工作一是因为剧目的创作和挑选越来越中规中矩,失却了生鲜猛烈之初衷,二是因为大学生剧社这种非职业戏剧的模式无法形成有效的生产力累积,一茬一茬地换人,出来的东西总在初级水平,难以实现真正的进步。

  2006年至2010年是我们的又一个“5年”。和赖声川导演合作的明星版《暗恋桃花源》在全国巡演了173场,加上其他的戏剧制作和巡演,我们在那5年里积累了独立制作大型剧目以及在不同城市、不同剧场巡演的丰富经验,进入了外界看来顺风顺水的阶段。

  可是,我们陷入了另一种焦躁:固定的运营模式和单一剧目让工作不再有挑战性,戏剧制作环境越来越浮躁,演出团队不稳定,演员缺少身体训练和长期培训……怎么才能让观众在现有的明星戏和爆笑戏之外看到些不一样的东西呢?2010年3月,我们再次开始放空自己,去各地旅游、看戏、读书,等待新的方向出现。

  此前,我们一直非常关注从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来中国演出的剧目,但平时主要是自己独立制作本土剧目,所以对外来剧目只是看看而已,没想过可以主动引进。1999年,袁鸿在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看了英国壁虎剧团的话剧《外套》,并受赠一张完整的光盘,回来后他经常在办公室放给来访的朋友们看,有时还带到大学和其他剧社放给年轻人看。我跟着看了五六遍,每一遍都感觉有新收获,惊叹于那些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舞台功力。

  本土制作之后,

  引进外国剧目做剧展

  2010年6月,《外套》受邀到国家大剧院演出,我们帮忙做了些宣传工作,但因为和“世界杯”撞期,这个剧当时的演出效果不太理想,观众很少。我们觉得非常可惜,就和朋友的公司一起合作,在同年11月把《外套》邀请到北京、西安、武汉、深圳四地巡演,成为继《三个黑故事》、《安魂曲》之后又一深受中国观众欢迎的外国话剧。

  2011年8月,我在爱丁堡看到大量小而精的戏,虽然不像《外套》那样气势恢宏,却也各有姿态、多元有趣,这时我开始想象一种新的形态——把这些中小型的戏剧作品打包在一个品牌之下,让观众通过这个品牌来认知这些戏,同时又把这些戏的口碑凝聚到品牌上,形成持续的影响力。

  一年之后开始的爱丁堡前沿剧展就是这样一个实验。我们最初的想法并不清晰,只是觉得应该有一个“招牌”可以帮观众识别这些戏——爱丁堡边缘艺术节一年有3000多部戏上演,鱼龙混杂、参差不齐,“来自爱丁堡”这个定语不足以揭示我们所期待的定位,“前沿”二字才是我们真正的策展目标。

  于是,“Fringe”第一次在华语世界里被翻译成了“前沿”,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所选剧目并非一般意义的实验与尝试之作,故以“前沿”与国内戏剧界被滥用的“实验”“先锋”等词区别开,另一方面则因为始于1946年的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经过60多年的发展,如今早已进入主流并与主流表演艺术互动频频、相互激励。

  2012年9月的爱丁堡前沿剧展以西班牙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开场,苏格兰国家剧院的音乐剧《屋中怪兽》、英国动作英雄组合的环境戏剧《看着我倒下》、香港邓树荣戏剧工作室的肢体喜剧《教室也疯狂》等紧随其后,配合一系列的放映、工作坊、展览等活动,以巡展的方式走到了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多个城市。

  这个创意的成功并非一朝所得,它得益于我们当年在大学生戏剧节和“北剧场”期间做英国表演艺术节以及带着《暗恋桃花源》各地巡演所积累的多重经验。那些经验使我们逐渐具备了选剧的能力、包装和宣传的能力、实际剧目运作的技术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剧展工作的坚实基础。

  之后,2014年的爱丁堡前沿剧展邀请了8部戏,巡演城市超过12个,全年演出112场;2015年的剧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2部作品。同时,剧展的剧目选择开始影响到国内业界,并辐射到东亚地区,比如《安德鲁与多莉尼》经我们推荐成为台北国际艺术节邀请剧目,《纸电影奥德赛》在2014年9月首次到访中国大陆之后,于2015年3月成为香港艺术节的剧目,并在我们的帮助下于同年6月赴台湾高雄春天艺术节。

  爱丁堡前沿剧展之外,

  结合更多艺术需求

  在运营爱丁堡前沿剧展这个品牌的同时,我们也开始了团队转型。作为策展人,我一直很清楚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是我们的选戏和整体策展的能力。

  在选戏上,我们始终坚持不能仅仅寻找只是形式新颖的作品,而应是“秀外慧中”——这些作品必须同时兼顾形式与技巧的双高标准,最好还要立意高远、深刻动人。

  对一个新剧场或艺术节(展)而言,通常需要具备三种能力:销售能力、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能力、挑选和安排剧目的能力。这三种能力中,第一种最容易具备,第二种至少需要3至5年时间来学习和培养,才能为世界各地不同级别的艺术团体提供技术服务;第三种需要基于大量观剧形成的审美和判断,以及从经济和市场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评估和抉择,没有10年的市场经验很难练出来。

  某种程度上,爱丁堡前沿剧展像是我们的“样板房”,通过它很多人看到了我们选戏的品位和能力,也看到了我们设计和包装剧展(或说“流动的艺术节”)的能力。有些人希望将我们的能力与他们的需求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开始向“艺术节策展机构”转型,即在爱丁堡前沿剧展之外,根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及其特殊性,提供内容的组织和策划工作。

  最近的一个案例是杭州西溪的西溪国际艺术节。2014年5月,我们在西溪一个空置多年的空壳剧场里婉拒了接手剧场的建议,但考虑到那个空间的独特性,我们担任了剧场设计顾问,并帮助规划财务分配方案、设计开幕演出季内容等。

  于是,原来只有220座的小剧场被改造成一个拥有400个座位的中型剧场,同时还兼有排练厅等多种开放功能;原来聚焦于戏剧的“开幕演出季”被升级成“国际艺术节”,这种飞跃将我们迅速带离了原有的舒适地带,迫使我们不能再依赖这10多年来形成的戏剧优势,而必须平衡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板块。与此同时,我们还成为上海虹桥天地演艺中心2015开幕演出季的策展机构,为这个建在亚洲最大交通枢纽旁的剧院提供内容盛宴,服务于上海和长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内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