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在全省率先运行

14.06.2018  23:47

  “病房已住满,还有不少人等着入院。”昨天下午,在东阳市六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有30张床位的病区住满了人,护士忙得一路小跑。该中心主任许钢红说,1至5月,该中心基层门诊量上升26.9%,住院人次上升约98%。

  今年1—5月,东阳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住院人次两项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达31.4%、91.7%。该市在省政府主导的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中率先进入运行,医共体“东阳解法”备受各地关注。

  去年10月30日,东阳市拉开医共体建设大幕。在该市动员大会上,副市长、东阳市委书记黄敏强调医共体建设要把握3个关键:一是百姓要得实惠,二是医生要有积极性,三是建设标准要提高。

  “5个字”构建有质量的医共体

  在医改过程中,东阳作为一个县级市,面临与其他地区类似又独特的问题:医疗资源布局不均衡,以人民医院为代表的市级医院较强大,而基层医疗卫生机制僵化、能力不强。东阳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平衡医疗资源,尤其是强基层,“已经到了不是改不改,而是必须改的时候”,而医共体建设则是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发展的现实有效路径,也是解决基层群众病有所医问题的首要举措。

  “构建有质量的医共体,关键在‘重构’两个字。如管理体制、服务体系、运行机制等关键环节改革。”东阳市人民医院院长应争先说。他另一个身份是东阳市医共体管理中心执行副主任,在这场医共体建设重大改革中,成为东阳市委、市政府所倚重的人。

  “如何建设有质量的医共体?”应争先用“5个字”作了回答。一是强调一个“共”字,整合该市所有公立医疗资源,由4家市级牵头医院和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组合成的医共体,构建现代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二是努力做好一个“强”字,通过市级专家下沉,全科医生模块化培训,让基层强起来。三是做好一个“活”字,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让基层“活”起来。四是做好一个“连”字,形成新的服务链和网络链。五是做好一个“实”字,使健康服务档案变得“真”和“实”。

  在“5个字”的落实过程中,东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坚持“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突出平台建设、突出管理体系、突出部门放权”的理念,把医共体的人、财、物运行管理权限全部授予医共体管理中心执行,各项强基层的举措逐步出台并发挥作用。

   医共体“东阳解法”几大特色

  县域医共体“东阳解法”的核心是什么?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张平把“东阳解法”的核心概括为“三个重”,即医疗服务体系重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建,服务模式重塑。东阳市卫计局局长杜卫良介绍,医共体“东阳解法”有几大创新点:

  推进精细化管理,重塑基层医疗机构治疗结构。目前,东阳市已陆续出台《医共体实施意见》《医共体章程》等一系列涉及搭框架、建体系的运行性制度,重构了政府、相关部门、医共体及医院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各层面的职责权限和义务,确保人、财、物、事等实现最大限度的统一。

  创立分配新机制,激发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东阳医共体明确“四项分配原则”,即坚持按劳取酬、效率优先、优劳优酬;坚持向“山区、技术含量高、风险程度大、工作负荷强、管理责任重”的一线岗位倾斜;坚持与绩效考核挂钩;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在具体操作上,东阳市医共体创新“地区系数”概念,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区域划分为城区、平原、半山区、山区4类,按照相关系数形成有差别分配形式,使分配机制更灵活、更接地气。同时,医共体内建立首席医生制度、山区工作按年限补贴制度,切实有效地构建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薪酬自主分配体系。

  能力提升创新是第三个关键点。东阳市域内就诊率已达90.15%,超过全国82.5%、浙江省84.99%的水平。但是,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占比仅为47.66%。如何提升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东阳市在医共体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一是市级医院优质人才下派。二是技术与质量管理向下延伸。三是应用“模块化”设计专科培训,如冠心病、慢阻肺及胸痛等技术培训和认证,加速现有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生的成长。四是建立全科首席医生制度。五是实行卫生院病房共建。

  组建“人才池”是能力提升中的重头戏。为解决医共体成员单位的人才缺乏和山区缺人问题,自2018年开始,该市基层医疗机构新招入的员工、委培毕业的学员统一实行“人才池”管理。其劳动关系选定一家城区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以便于“人才池”成员子女在城区就学。“人才池”成员的轮转周期为8年,即1年在山区,2年在半山区,4年在平原,1年在城区,还有1年在市级医院培训。为了让基层医务人员安居乐业,市政府专门在城区划10亩土地,拨款2800万元建立专门公寓。与此同时,东阳市推出委培制度,即由市财政出资500万元,在2018—2021年期间委托温州医科大学等医学院校培养200名本科生和大专生。

  除此之外,东阳市还建立医共体共享中心。目前,东阳已实现诊疗信息在市域内互联互通,个人健康档案数据在医生诊间能全面实现调阅。医生能及时掌握患者病史,可以跨医院高效合作。东阳市医共体建设也离不开东阳市财政的支持。市财政每年出资200万元用于基层人才培训,出资450万元用于市级专家下乡补助,出资500万元用于基层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出资3600万元,分三年对所有基层卫生院进行改造提升。同时,对签约家庭医生的患者,个人缴费部分由市财政补助50%。

  副市长、东阳市委书记黄敏说,东阳建设医共体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基层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实现“基层医疗水平、基层就诊率”双提高,“财政投入、医保基金”双可控,“人民群众、医护人员”双满意。

  副市长陶叶萍在6月12日全市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进会上说,东阳模式总结起来有五点特色:一是由东阳市委书记、市长主持大局,使医共体建设稳妥推进有保障;二是由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和精细化管理两大“优势品牌”的市人民医院院长负责筹划与运作,使医共体建设质量提升有保障;三是4家市级医院牵头从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反哺”基层,使医共体建设所需“营养”有保障;四是设计并实行“清单式”运作,使医共体建设有条不紊推进有保障;五是对县域人群的健康需求进行“前置调研”“实施测评”与“效果评价”,使医共体内的人群健康服务品质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