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服务进入出租车市场,利还是弊?

09.01.2015  10:46

     交通运输部:鼓励创新,但禁止私家车参与“专车”经营

    2014年下半年,打车软件市场的硝烟还未散,升级的“专车”服务便火了起来,其中有快的打车旗下的“一号专车”、滴滴打车旗下的“滴滴专车”,以及刚从国外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Uber(优步)。

    据了解,“易到用车”、“神舟租车”也都有意加入“专车”市场。

    一个“专车”订单,有专用司机上门接送,价格虽说要高一些,但仍有大量的消费群体存在。相比之前打车软件“火拼”时投入大量补贴,“专车”的盈利模式更为明确,因此,各路企业纷纷加入“专车”市场。

    麻烦开始来了。去年12月,上海有关部门把“滴滴专车”定性为“黑车”,打响了封杀“专车”的第一枪;进入2015年1月,沈阳、济南等城市也纷纷出手围剿;近日,北京也首次公开认定“专车”有非法运营之嫌,如认定为黑车,可罚2万元。

    到底是管理部门不接受创新事物,监管太严,还是“专车”服务本身就有问题?矛盾焦点都集中到了成为“专车”的门槛上。

    记者在采访各家企业时,他们都表示自己是“1+1+1”的模式,以显示自己正规,即登记注册过的平台发布信息;由租赁企业提供汽车;第三方企业提供司机。

    但事实上,尽管各家企业极力否认,但私家车变身“专车”的现象,在记者采访中屡见不鲜。有车、有驾照、有保险就能应聘

    近日,记者在Uber的官网看到一个招聘司机的页面,分三个类别招人。其中的UberX系列,招聘内容显示:至少21周岁,具备个人运营执照以及个人汽车保险,即可注册成为Uber的专车司机。

    另外,在智联招聘网站,记者也看到了类似的招聘信息,名为“Uber优步让您的车辆成为创收神器”,招聘方是御驾(上海)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记者在网上查询后了解到,该公司正是Uber首站进入上海时注册的企业。

    这则招聘广告上写着:“2014年2月,优步正式进入中国,目前用户量增长迅速,供不应求,现诚招司机及车辆与我们合作。我们使用政府鼓励的私家车拼车模式,政策上安全可靠。

    介绍内容还包括:“在顾客旺盛时期,每一单的收入在30元左右,每小时可以做两到三个单,效率最高的司机每周可接受70个单,进账达6000—7000元,公司每周向你付款。

    “也许您的车并不常开,却放在家中白白折旧。我公司的商业模式可将闲置资源利用起来,让您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上线。

    记者的朋友徐先生,家有马自达一辆,对于这样的招聘信息很感兴趣。“‘专车’司机不需要固定时间上岗,空的时候去拉上几单,可以赚点外块。”

    于是,记者也尝试性地进行了注册应聘。三天后,记者就接到了杭州Uber方的培训电话通知,对方要求第二天前往位于杭州世贸丽晶城的一个地方培训,并需携带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汽车保险证明等。

    至于车辆是否属于应征者本人,对方表示并不重要,不论是亲戚朋友的车,还是单位的车子,都并没有关系。

    “整个培训就一个多小时,然后就可以上岗了,主要就是教一下大家怎么使用Uber司机端软件。”对方在电话里说。

    记者后来了解到,杭州Uber的办事处正是在世贸丽晶城。

     各“专车”平台否认雇用私家车主

    去年12月份,记者多次体验打车软件“专车”服务,包括“一号专车”、“滴滴专车”、Uber等多个专车软件。在与司机的沟通交流中,记者发现,提供服务的司机大多是私家车车主,且车辆都属于他们本人。

    “我是下班后出来拉拉活,只要在‘专车’客户端一上线,等着系统派单就行。软件方目前给的奖励还是很多的。比如拉你这一单活在30元左右,软件方还会再补贴我30—60元。杭州交通高峰期的时候,补贴会多一些,平时没那么多。”一位专车司机透露。

    明明是私家车主,因为使用了一款互联网软件,摇身一变成了“专车”司机。这会不会成为“黑车洗白”现象?合法吗?

    但是,各“专车”平台并不承认私家车这一回事。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记者 金梁        编辑: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