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车”市场需要监管,更需要因势利导

20.03.2015  09:56

    手机一按,“专车”上门接送,这自然让乘客自在畅快。

    近日,本报记者从体验“专车司机”开始,到采访平台方Uber公司,发现私家车变身“专车”仅是一步之遥。之后,记者聚焦整个“专车”服务市场,发现了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

    有问题并不代表一定要反对。对于“专车”这样的新生事物,连交通部也觉得是创新服务的好样本,但前提是健康、公平、安全的“专车”,而非留有种种隐患的“黑车”。

    就“专车”问题,近日,记者采访了杭州市运管、工商、机动车服务管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在私家车做“专车”的问题上,杭州的查处一直是不遗余力。

    采访中,记者深感,“专车”不“”的问题越滚越大,不仅因为目前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而且“问题专车”的隐蔽性,也让职能部门管理、查处的难度加大。

    披着“专车”马甲的私家车上路接客,会被相关部门查处吗?

    记者昨日联系了杭州市运管局获悉,早在去年10月杭州就查处了首例非法营运“专车”。

    据介绍,杭州市运管局西湖管理处在汽车西站巡查时,发现两个乘客从一辆卡罗拉轿车下车。驾驶员称自己是某租赁公司员工,驾驶的是一辆租赁车辆,自己提供的是代驾服务。最后查实对方车辆实际所有人是其妻子,并非租赁车辆,最后驾驶员被处以1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像这样的案例,从去年10月至今,一共查处了14例,其中处罚到位的有12辆,各处以1万元的罚款。另外,还暂扣2辆私家车。”杭州市运管局法规处处长何广云对记者说。

    对于查处情况,何广云坦言:“(问题‘专车’)监督查处难度不小。”

    他说,查处非法运营“专车”过程中存在三个难:首先是鉴别难,要在杭城几万辆“专车”中区别出哪辆是私家车不容易;其次是取证难,驾驶员服务态度好,乘客也接受“专车”这种新服务,即使被查到存在问题也难取证,此外“专车”的数据掌握在平台方,平台方不愿意提供相关数据给相关部门监督;最后是“专车”市场难控,相关部门曾对“专车”平台方提出过“清私家车存量,严控增量”的要求,但事实上“专车”市场竞争激烈,平台方常常被市场所主导,一家平台控制不让私家车进入,这些私家车就一股脑儿跑到另外一家平台去了。

    “以Uber为例,去年我们曾约谈过他们,Uber的几名负责人从美国芝加哥等地飞过来,约谈中对方承诺肯定会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如今,媒体报道了一些他们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解,后续肯定会跟进。” 何广云说。

    黑车?个人拼车?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出租车?

    自诞生之日起,对“专车”服务的争议就未曾停止,即使在它的“原产地”美国。这个新生事物游离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之外,身份模糊,性质不明。

    然而,“专车”的消费需求却在短时间内就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上班族们的手机上,多少都有一款专车软件。

    在晚高峰时段,在人流集中的商圈或者偏僻的景区享受过专车服务的人,与长久以来饱受打车难、停车难之苦的境况相比较,很容易得出“专车真好”的结论。何况还有背后的平台公司为了争抢市场份额不惜烧钱补贴。眼下,坐专车的花费甚至比打出租车更便宜。乘客省了钱,高兴;司机挣得多,也高兴。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记者 金梁文 陈骁图        编辑:实习生 吴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