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谢留英,荣军心里最亲的亲人

23.12.2014  18:43
30年,慢慢地陪着你走
谢留英,荣军心里最亲的亲人
  ■记者谢邹翔   

  1983年,一部《高山下的花环》让无数人为之动容。那一年,谢留英,一个喜欢穿连衣裙的小姑娘,从嘉兴市第一医院的卫校毕业了,怀着对英雄的崇拜和对军人的敬仰,走进了浙江省荣军医院。从此,她开始了为全省残疾军人提供医疗、休养、康复服务的岗位工作。那一年,谢留英21岁。

  工作着是幸福的
  30年荣军病区唯一的坚守者

  浙江省荣军医院是浙江省唯一一所接收安置、集中供养本省籍残疾军人的优抚医院。在这里休养的都是在各个革命战争时期和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中光荣负伤或因病致残的1—4级残疾军人,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高位截瘫和下身瘫痪,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有的甚至成了植物人,大家都叫他们荣军。
  谢留英到省荣军医院的时候,这里安置了七八十位荣军,后来被陆续安置出去,还有的已经去世,如今只剩下25位,年龄最小的24岁,最大的93岁,最长的已卧床60多年。

  谢留英每天的工作就是护理、照顾荣军们,包括穿衣脱鞋、洗脸刷牙、喂饭送水、翻身擦澡、打扫卫生,还要为他们导尿灌肠、翻身拍背、预防褥疮、康复锻炼、打针输液、发药换药……每天,重复着这些琐碎、单调的工作,这一做就是30年。
  医院护理部主任张黎明告诉记者,荣军医院成立于1949年,历经了四任护士长,谢留英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第三任护士长。几十年来,荣军病区最多时,曾经有20多名护士,之后医院对外开放,护士转岗调整,陆陆续续走的走,调换的调换,那些跟谢留英同龄,在荣军病区工作过的老护士都换到了行政、门诊、供应室等相对轻松的岗位上,只有谢留英始终陪伴着荣军们。
  谢留英说,这么多年中,她也曾想换一个轻松点的岗位。医院但凡有护士转岗或竞聘时,院领导都会告诉她,你就在荣军病区好好照顾英雄们,他们都离不开你,你也放不下他们,没有人比你更合适待在这里。“其实,每次看到‘荣军’们期待的目光,想到他们为国家作出的巨大牺牲,现在这么需要照顾和陪伴,我的心里很难平静,照顾‘荣军’的工作是幸福的。”

  荣军的“大家长”
  大家叫她“婆婆妈妈”

  张黎明说,这30年,谢留英陪伴荣军的时间远远多于自己的父母、丈夫和女儿,即使她的嫂子因肿瘤开刀,她也是要等到忙完了荣军们的一堆事之后才去探望。荣军就像是她的亲人,他们有什么病,吃什么药,是什么性格,有什么喜好,应该注意些什么,谢留英都烂熟于心。
  荣军们都亲切地叫她“婆婆妈妈”,因为她“唠叨”,天冷了要添衣加被,人瘦了要补充营养,生病了要去检查陪护……就连病区里3名几乎成了“植物人”的重残荣军,她也会每天去看两次,跟他们说说话,还会唱歌给他们听,希望能够借此唤醒他们对生命的感知。
  谢留英说,每次出差,走之前她都要去每个病房走一圈,聊一聊闲话家常。“我得告诉他们接下来我有几天不在医院,出去做什么事情,什么时候回来,让大家在家里安心等我。”
  谢留英告诉记者,“30年的朝夕相处,我跟他们一起长大,一起变老,我跟他们早已成了亲人,不在身边照顾他们总放心不下,我们已经成为彼此生命的一部分了,无法割舍,无法离弃。”

  最懂荣军心
  有时候,她就是他们的“出气筒”

  护理好荣军的生活、健康不容易,但护理好他们的心情就更是难上加难。从血气方刚、驰骋疆场,对人生充满美好期待的年轻战士,转瞬成为一名伤病缠身、生活无法自理,终身与病床和轮椅相伴、需要他人照顾的残疾军人,巨大的反差使荣军们感到生命的悲哀和无奈,他们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也常常爆发出绝望的抗争。“这所有的表现我都可以理解。”谢留英说。
  “刚入院的时候,他们常常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发脾气、摔东西、话有多难听都说得出来。现在好多了,也就是脾气暴躁一些,他们手脚都不能动,心里有很多苦只能通过嘴巴说出来,拒绝吃饭、拒绝治疗、拒绝护理,这只是他们的宣泄方式。”谢留英说,“他们更加需要我去体谅,去安抚。”
  张黎明说,荣军们发脾气,谢留英从不会置之不理,而是守在旁边,赶不走,骂不跑,心甘情愿做他们的“出气筒”。他们之间有着家人般的感情,彼此之间没有芥蒂,过去就忘记了,一家人哪会有隔夜仇。
  荣军陆秋生是一名战斗英雄,22岁时,在已经接到退伍通知书后主动要求赴越南前线参战,在战斗中为保护战友而光荣负伤,高位截瘫,终身与病床和轮椅为伴。也正因此,他的情绪容易波动,张黎明回忆说。
  有一年,照顾陆秋生的护工回老家了,于是他自己找了一个护工,希望谢留英直接让他通过试用期,给高工资留下他护理自己。谢留英不放心新招护工的照顾能力,劝说陆秋生先试用几天再决定。可陆秋生不愿意,大声指责谢留英。当时,谢留英当着陆秋生的面没说什么,但背地里哭着给张黎明打电话,诉说自己心里的委屈,她觉得自己一心一意为他着想却得不到理解。

  事后,谢留英对陆秋生还是跟往常一样悉心照顾,就当事情没有发生过,每天去看他。到了第4天,陆秋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面向谢留英道歉,承认谢留英考虑周到,护工一定要先试工才能留下来。

  荣军最亲的亲人
  陪伴他们走完最后的日子

  今年4月份,陆秋生诊断出肝癌晚期,谢留英考虑到因为病情会让他的心里承受过大的痛苦,于是她找院领导商量,将陆秋生的核磁共振检查报告做了手脚,并请来专家解释病情,隐瞒了陆秋生患肝癌的真相,让他安心慢慢养病。
  从得知陆秋生患癌症之后,谢留英没有休息过一天,除了工作,她把时间都花在了陆秋生身上。

  但是,陆秋生的哥哥无意间将他的真实病情告诉了他,陆秋生的情绪出现了很大的波动,他无法再次接受自己高位截瘫之后再患肝癌的事实,变得抑郁并有了自杀的倾向,病情急剧恶化。其间,陆秋生发生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危及生命,谢留英一直守在他身边。
  张黎明说,陆秋生只相信谢留英,只有她喂饭才会吃一口,只肯让她擦拭自己病残的身体,只听得进她贴心的问候……肝癌造成的巨大病痛不是常人能够接受的,陆秋生每天都靠打止痛针坚持着,他顽强地与疾病抗衡。“谢留英总会跟我们说看到曾经的英雄遭受病痛折磨,她很心痛。”
  在陆秋生受伤致残再患病最绝望的时刻,在他与病魔拼搏做斗争生命中最后的日子里,谢留英成了他最重要的精神支柱。陆秋生向院长要求,“不要让护士长离开病区,如果见不到护士长,一分钟我都坚持不下去。”
  陆秋生弥留之际,谢留英一直拉着他的手,陆秋生含着泪,用尽最后的力气说:“护士长是我最亲最亲的亲人……”
  院长张新根说,多年来,几乎每一位去世的荣军,临终时,都是由谢留英陪伴着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彼此牵挂
  荣军心里最惦记的护士长

  提起谢留英,没有哪个荣军不夸她是最好的护士长,经年累月的陪伴,荣军和谢留英之间的感情早已胜于亲人。
  几年前,谢留英因病住进了妇保院,荣军们都大老远摇着轮椅赶来探望她。那个时候医院条件有限,病房狭小不方便一下子推进去那么多轮椅,而探视时间又有限。但荣军们还是不肯回去,一直在外面排队等候,一个一个轮流进去探视。为了看她一眼,有的荣军甚至等上两三个小时。
  荣军们说:“护士长是为我们累病的,一想到这个心里就空落落的,不是滋味。”
  谢留英说:“如果我有两天不见荣军,心里也觉得少了点什么。”

  每次来了新护工,她总用
  这句开场白:“如果我是荣军”

  每年给新来的护士和护工开展岗前培训时,谢留英会这样跟他们说:“我给你3天的工资,你什么都不用做,就像高位截瘫的荣军一样躺在床上就可以了,但是不可以动,吃饭穿衣上厕所都由医护人员来帮你完成。”
  谢留英说:“我用转换身份的方法来提醒自己,同时教育新来的护工人员,只有多想想荣军心里需要什么,把自己换位成荣军,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时刻告诫自己,荣军的痛苦和无奈需要怎样的照顾,得到怎样的护理才会满意?”
  谢留英总会说,我照顾的这些荣军里,有许多革命前辈,有抗日英雄,有抗美援朝的英雄,每一个人身后都有一段不凡经历。和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相比,我的付出实在太少了。如果我的工作能给荣军带来安慰,一点帮助,我就觉得非常的开心。只要荣军们都好好地生活,精神面貌好就是对我最高的褒奖了,这比给我奖状和锦旗更有意义。
  
  记者手记

  谢留英很容易给人这样的感觉:她好像天生就这么淳朴谦卑,乐观开朗,甘于奉献。谢留英只是一名平凡的护士,每天做的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并不起眼,但她的平凡离我们很近,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崇高。
  都说“久病床头无孝子”,但谢留英用她30年的人生经历回击了这一“经验之谈”,而且她面对的还是一群和她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们。浙江荣军医院的院长说,谢留英有一种“孺子牛”的精神,勤勤恳恳,默默无闻。30年护理荣军,30年热心劳碌,30年一如既往,她把荣军的疾苦和冷暖时时放在心头,像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去关怀,去用心。这种亲情早已超越了血缘,她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大爱无疆。
  从一个爱穿连衣裙的女孩,到“知天命”的年龄,照顾荣军成了谢留英一辈子的事业,如果没有一种信仰、没有一种精神、没有一种责任感,是难以抵挡住各种诱惑而一路坚持下来的。
  今年52岁的她,再过3年就要退休了,回首过去,谢留英真切地感受到,这30年,虽然没做什么大事,但活得充实,活得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