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研制靶向疫苗向黑色素瘤“亮剑”

22.09.2015  17:59

      每年暑假,对于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处(地方合作处)处长胡英和她的科研团队而言,是难得的一大块完整的可用于支配做科研时节。从2003年到学校工作开始,每年这个时候她和她的学生都会照例每天迎着晨曦来到实验室,开始一天的科研工作。

  胡英团队承担的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基于多重靶向于树突状细胞的抗恶性黑色素瘤DNA疫苗纳米传递系统的研究”,成功构建了包含有黑色素瘤特异肿瘤抗原(Trp2)、细胞因子(GM-CSF)、Fc融合蛋白3种基因表达单位元件质粒,为新型抗黑色素瘤免疫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为黑色素瘤治疗“无痛化”奠基

  “近四年间我国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升高了5倍。”胡英告诉记者,虽然西方白种人发病率较高,但近年来随着臭氧层破坏、国人生活习惯发生改变,是国内肿瘤发病率增长最快的一种。而与其它肿瘤相比,黑色素瘤具有着潜伏期长、病发转移迅速的特点,一旦发病很难根治。因此,对于恶性黑色素瘤发病机制、治疗手段的研究近年来已成为科研重点。

  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继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之后的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手段,基于此,胡英课题组提出了“基于多重靶向于树突状细胞的抗恶性黑色素瘤DNA疫苗纳米传递系统的研究”,不仅成功构建了黑色素瘤特异肿瘤抗原(Trp2)、细胞因子(GM-CSF)、Fc融合蛋白3种基因表达单位元件,以构成一种多元、靶向、高效的复合型DNA疫苗,还设计了两种新型的非病毒型纳米载体材料,增加了转染效率和细胞靶向性,在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治疗肿瘤病灶等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通过与微针阵列技术结合,科研团队还解决了DNA疫苗经皮免疫的阻力问题。“微针阵列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具有精确、无痛、高效、便利等诸多特点。”胡英介绍,这也意味着黑色素瘤肿瘤疫苗治疗手段摆脱了传统肿瘤化疗痛苦大、毒性强的缺点,让病人感受到全程无痛治疗。

在厕所里艰辛起步的基础研究

  从2012年立项到2014年完成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结题验收,胡英的这项研究终于开花结果。为了配合胡英的这项研究,学校专门划拨了一个面积超100平米的实验室,购买了先进的实验仪器,“而这一切,在10年前我连想都不敢想。

  2003年,胡英浙江大学药剂学硕士毕业进入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而那时学校科研刚处于起步阶段。“学校老师重视教学工作,很少有从事科研工作的。”胡英回忆,学校当时没有专门的教师科研实验室,但她明白,高校要发展不仅要重教学更要重科研,因此她坚定的走上了科研带动教学的道路。

  说起当年科研的起步,胡英带着记者来到了位于实验室一层的动物房。“十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厕所,后来学校对其进行了简单改造,于是成了我的第一个实验室。”她告诉记者,在这里做实验,最早伴随着的不仅是狭小的空间更有着其它老师异样的眼光,而正是这个简单的实验室中,也诞生了不少自己来到宁波后的科研成果。

  随着学校科研力量的不断投入和加强,胡英的实验室也搬到了现在的近100平米的房间,并相继成立了药剂综合实验室和药剂制剂研究所。而在当年这个厕所的对面,也已是下半年即将投入使用的面积近250平米的全新实验室。

  不仅如此,胡英的项目研究过程中也已培养了2位硕士生,他们全程参与了该课题的实施过程,基本掌握了细胞培养、荷瘤小鼠的接种、载体的构建。从分子、离体和在体层面上开展了该实验的整个过程。

  抗肿瘤免疫治疗是抗肿瘤治疗中的一大热点,具有其独特的治疗效果,目前团队的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得到了同行的肯定,也引起了广泛的科研兴趣,但胡英认为,作为基础研究,距离临床应用依然有着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科技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