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中医药事业迎利好

29.02.2016  10:32

       □ 本报记者 崔 芳

       由国务院发布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有哪些亮点?将解决中医药领域面临的哪些掣肘问题?产生什么影响?记者分别采访了参与《纲要》起草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于文明,中医药领域知名卫生信息专家、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中国中药协会信息中心官网、中药材天地网副总裁贾海彬。

       不避萎缩现实

       设立达标“硬杠杠

       《纲要》指出,我国中医药资源总量仍然不足,中医药服务领域出现萎缩现象,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规模和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对此,陈珞珈认为,《纲要》对当前中医药基本形势的评估,没有回避问题。

       他分析,中医药服务领域的萎缩有多重表现。一是在广大农村基层中医药基础很薄弱,如新疆、贵州只有约3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中医药服务。二是城市中医医院虽然普及且规模越来越大,但过去非常有效且特色突出的中医专科却呈现消退、萎缩态势。

       陈珞珈介绍,目前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为0.52张,而“十二五”期间中医医院的床位数年均增长12.5%,因此到2020年达到《纲要》提出的0.55张是完全有可能的,甚至能超额完成。“未来,完善县级中医院建设是个‘硬骨头’,但考虑到某些边疆、民族或海岛地区地广人稀的现实,也可因地制宜,在综合医院强化中医或民族医。

       牵住“牛鼻子

       明确供给侧责任

       “实现《纲要》的未来15年总体目标,最关键的是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于文明坦言,前段时间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的“号贩子”事件,也凸显了优质中医医疗资源不足的窘境。要在供给侧发力,为中医药服务水平和可及性提升、人才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提出‘建立吸引、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是本次《纲要》的一大亮点。”于文明解释,人才队伍建设除了培养,难点在于引进、留人政策。基层缺人现象的背后是缺政策。提出建立上述机制,就意味着明确了供给侧在此前定向培养的基础上,财政投入要“再往前投入一公里”。“或者突破现有编制,给基层更多编制,增强对中医药人才的吸引力;或者通过社会招聘,由国家或省级财政购买中医药服务,县级统筹、乡村使用。

       肯定产业价值

       将带来五大利好

       《纲要》提出的未来5年发展目标还包括,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

       贾海彬表示,这至少将给中药产业带来5大利好:一是对中药原料需求会保持长期快速增长。“现在中药占药品工业产值24%左右,去年药品工业总产值约为2.6万亿元。中药产业要实现30%的占比,就意味着要保持更高的增长,每年增速接近20%。”第二,中药材种子种苗行业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要加大资源保护,意味着对中药材生产种植需求旺盛,种子种苗行业未来会有很大商机,还会带动相关科研机构的优质种源成果转化提升。”第三,中药材生产基地和生产合作社将得到更大扶持。四是此前一直处于灰色地带因而发展态势不明朗的中药材产地粗加工,将联合现代仓促物流体系大发展,成为中药原料制成源头。五是中药相关预警平台、电子交易平台、第三方检测平台、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健全,将为中药电商崛起铺路。



电子病历实施首日 患者直呼“果然方便”
不过多数市民仍习惯带着证历本就医 老人不用手机如何杭州网
今年9月杭州将有一大拨新学校亮相
都市快报 记者 姜晓蓉 张娜 张宇璐 今年9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