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瓷共语:行走在手上的古老文明
中新浙江网9月9日电(记者汪恩民 实习生高怡)“白玉金边素瓷胎,雕龙描凤巧安排;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9月8日至9月28日,印庐•瓷语在浙江杭州白马湖生态创意城首次整体亮相,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在静谧的时光中,将印庐瓷捧在手上摩挲、赏析,与瓷共语。
在光照映照透视下,灵动的瓷器静中透柔、柔中见润,润如凝脂,诉说着一幕幕随着时间流走沉淀下来的文化韵律。
在人类古老而灿烂的文明中,中国陶瓷文明以其独特魅力,成为世界传承文明的翘楚。没有什么比英语CHINA更能说明问题了。历经印庐技师们长达数月拉坯、刻绘、上釉、烧制的艺术精品一经展出,便引得世人瞩目。印庐瓷凝脂如玉、纯净无暇、釉质莹厚与瓷胎密贴浑然一体,无一不承载着设计师和画师的创意与精神。
印庐主人徐尧林告诉记者,历经十载与瓷共语,每一件作品从拉坯、刻绘、上釉、烧制,都严格把关,印庐瓷在柔软的时光中让古老文明和新理念相互渗透。
“以一套全手工五十二头薄胎刻花靑花瓷餐具为例,此套餐具历时三年多精心制作才得以成功,且碗底中心隐含有超高难度的‘五蝠’和着‘四方寿’浮雕,寓意为‘五福临门’。这里蕴含着传统陶瓷经典器型中的美学和生活态度。”对传统文化的敬重是徐尧林一直强调的。“喜欢上某件物品还得要真正地去收藏物品。你会去思考它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以及它带来的使命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此次展示中,古老文明和新理念的碰撞随处可见。最值得一提的则是采用宋泥制成的口杯等瓷器。
几年前,在景德镇的某一个山麓,河水依着山边流去,村边荒地上偶有一些零散的残破匣钵和碎瓷片裸露着,长年居住的村民们清楚地知道这里曾是宋代陶瓷窑址。“今天虽说是残瓷,很便宜,且满地皆是。但我告诉村民想包下整个碎片地,要把这些堆积瓷片的地方全找出来。”谈起如何与宋泥相聚,徐尧林很是兴奋。
“我只是想找到一个没有被弄乱的,或者说是一个稍微完整的碎片遗弃地。因为,在我的思维里,已经具象成了窑工们的各种工作场景,如成排的匣钵、练泥的水碓、烧着松柴的窑炉和水系的上下游关系。这是很有趣的景象设置。”徐尧林用执着探寻到了与千年前宋人们对话的地方,也为传统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打开一扇窗。
有一天,当地村民打电话告诉徐尧林:“堆积层里面有一些泥是不一样的,看来就是那时候练过的瓷泥”。至此,宋泥与伯乐有缘相聚。但相聚容易相知难。
就在这片被专业人士定性为“用来扔没用东西”的碎片地,在徐尧林的坚持下成为一座精神富矿:“因为这种泥的成型难度特别大,练泥最好的方法是踩泥,这样的泥才是活的。当技师踩泥时,会先踩上二小时左右,歇息;再踩,再歇息。人歇息,泥歇息。反复七天左右,待到泥已非常柔顺了,然后再作成型。看到这样的泥,这样的做法,你才会很珍惜它,并且会感动于它。所以在这样的泥料面前会要让每一位参与者必须静下心来操作着每一道工序,只有静下来才有可能协调一致,去循着古法,觅着古音,以至于最后成型的瓷胎都会有那种极具乐感的声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