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小天才们的路,跑偏了

01.03.2017  15:32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科竞赛这条路,更多的是属于“天才”的游戏,并不是什么人都走得通的。这里面的竞争,甚至要比参加高考还要残酷得多。但是,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不用去拼高考,又能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未尝不是一条不错的成才之路。
  实际上,因为难,因为累,高中三年能将竞赛之路走到底的学生少之又少,即便走到头,像小陈和金策这样拿到优异成绩并获得保送资格的,就更少了。因此,这条路并不适合所有孩子,是一条险路。
  不过,在记者采访中发现,虽然最后没有达到想要目标,大多数选择竞赛的学生并未后悔当初的选择。
  我采访过一个叫钟国杰的孩子,也曾是一位优秀的竞赛选手。他的父亲是大学的药学教授,从小耳濡目染,到了高中,很快表现出高于常人的化学天赋,后来拿了全省化学奥赛一等奖。但是,在后来省队选拔时有些小失误,遗憾落选。当时,他还错过了高校的自主招生。记者采访小钟的时候,这个孩子却表现得很淡定,“竞赛结果只是副产品,从里面尝到的方法,对毅力的锻炼,才是我最大的收获。”后来,他正常参加高考,成了那年的杭州理科状元。
  升入大学后,那些竞赛获奖选手大都比较适应,并未像常人所想象的那样,因为“偏科”而跟不上大学的学习进度。实际上,几乎所有优秀的竞赛选手都是尖子生,其他科目并不弱。“同学不是状元就是冠军,虽然有压力,但我并不怕跟他们比。”在北大读书的小陈对记者说。
  孩子们无需操心,需要担心的,反而是各所学校越来越深厚的竞赛氛围。希望学校能给学科竞赛降降温,不要弄成另一个高考,将孩子培训成比赛机器,磨灭了他们的天赋和创造性。
  这才是教育业的小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