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下山脱贫摘“穷帽” 依靠公路奔小康

16.08.2016  19:03

  “上松线经过我镇不过数公里,要说也不长,但是说一下子加快了上十年的生活水平不为过。”这几天,金华武义柳城畲族镇镇副镇长胡金彪刚听说家门口的S220上松线(武义段)被评为十大最美公路,喜上眉梢。“以往镇里的土特产七拐八弯运出山,赚不到钱没有声誉。现在依托上松线“半小时交通圈”,搭乘“互联网+电商物流”模式的土特产,一溜烟就进了县城,成了“抢手货”。


  穷,是因为路;富,也是因为路。


  上松线沿线的武义南部山区,百姓多因为交通不便而闭塞和贫穷。建村500多年的古老村落——武义县俞源乡九龙山村68户人家189人,以前一直过着“无水无路无土地,望天惟叹息”的日子,因村里40多位大龄青年娶不到媳妇,这里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光棍村”。
  “90%以上的村民是文盲、半文盲,人均收入只有385元……”谈及下山前的日子到底有多苦?村书记刘寿贵直摇头。1994开始,武义率先在全省实施高山深山农民移民搬迁工程,鼓励大批山区农民农民“下山脱贫”,九龙山、下铺大两个自然村从海拔1041米的高山上搬迁到了山下的44省道旁(即上松线),命名为新九龙山村。十年间,新九龙山村人均纯收入已达5600多元,是下山前的14.5倍。对此,习近平两任省委书记予以批示和肯定,“成效显著,经验十分宝贵,值得总结和推广。
  “一路穿7镇、全线连9景”,双向四车道,时速80公里,2005年建成通车的上松线,横穿武义上茭道、壶山街道、柳城镇等7个重要乡镇,连接52个自然行政村。为匹配“下山脱贫”百姓的致富,武义采取“公路交通主导+乡镇配套”的资本方式,综合实施“路况提质、环境提升”的长效工程,使其成了武义南部山区的“经济项链”,也为“下山脱贫”的山区百姓打开了致富的大门。
  68幢新房林立在省道旁,办公楼坐落在村中央,全村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饮水洁化、垃圾无害化、村庄花园化……如今的新九龙山村“翻身”成了全省乃至全国“下山脱贫”的典型代表。2016年,新九龙山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万元,是下山前的20倍。
  村民下山当起了保洁员,月收入近4000多元;老太太带孩子,闲暇之余做点来料加工月赚1000多元;村里的房子都能出租了、城里卖早餐的来了村子……新九龙山村正在形成以医疗器械、文具制造为主的工业园区+来料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果蔬种植业“三业合一”经济发展新格局,而牵引新九龙村从贫穷走向富裕的,正是被评为全省最美公路——武义上松线的发展变化。
  从山上到山下、从泥土房到400平米的敞阔小楼,经历下山、外出打工、回村赚钱几次“折腾”后,柳城镇冰坛村邹菊央说,现在一家人的日子总算有个样子了。这几年,她和丈夫除了在家乡打工赚钱,还租了四亩农田,加上自家的二亩地种植宣莲,每斤能卖到70多元,平均每年增收三、四万元,这一年算下来少说也有十多万元的积蓄。
  近些年,上松线依托五个示范村、十里荷花、百亩火龙果、千亩桃园,打造了“五十百千”路域景观观光带,也引发了沿线的牛头山、延福寺、大红岩等景区游客的“井喷式”增长,以武义南部山区为主的武义游客量达到了近100万人次。依托景区辐射作用,如桃源镇等“候鸟式”农家乐、火龙果果蔬采摘等生态旅游经济,还为“下山脱贫”提供了大量的导游、木匠、保安等就业岗位,有效带动了就业和增收;另一方面,上松线交通服务水平的提升及支线路网的完善,下山百姓的山上资源也引来了工商资本,如高山茶、高山蔬菜等还搞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土地转包、租赁、入股等形式实现双赢。


  走出大山奔宝路,交通扶贫民受益。


  全省十大最美公路上松线依靠路面高等化、安保设施齐全化、水沟浆砌化、路肩绿美化,在推动“公路+生态旅游”、“公路+特色产业”、“公路+电商快递”等扶贫模式上,提升了贫困农民的“自我造血”能力,近些年又孕育出了钱江源等6家漂流和10余家观光农业以及众多苗木基地。使沿线成为了武义生态经济走廊。(金华市交通运输局新闻中心 徐益丰报送)

前三季度湖州市重点物流项目发展迅速
前三季度,湖州市重点物流项目投资完成情况良好,截止到9月底,12个重点物流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交通运输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