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26.02.2016  09:07

  近两年来,杭州市下城区抓住国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契机,克服地域面积小、人口基数大、财政压力重(2015年杭州市余杭区、萧山区公共文化投入分别为3.14亿元、2.6亿元,下城区仅6492万元)等问题,依托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丰厚底蕴,引入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概念,率先在全省乃至全国出台3个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标准,探索实践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和群众需求征集与评价反馈机制,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跨越式发展,在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排名中,从2012年的第68名到2013年的第18名、2014年的第9名,再到2015年的第4名,连续三年快速上升。

   一、 主要做法

   (一)率先启动 社区文化动态评估体系”建设

  2013年底,启动“社区文化动态评估体系”建设,并成功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形成包含指标体系、计算公式、数据平台、制度设计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彻底摸清了全区文化家底,有效整合了全区文化资源,全区74个社区的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1. 指标体系。 含“文化管理、文化投入、文化设施、文化队伍、文化服务、服务质量和创新创优”7个类别30项指标,涵盖了社区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指标设定中,加大了软性文化服务比重,通过设置团队培育、志愿者和社会投入等社会化指标,扩展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外延。创新设置了现代文化传播设施、阅读活动等前瞻性指标,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指明了现代化发展方向。整个指标体系的设定和权重配比秉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能根据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情况,不断优化调整。

   2. 计算公式。 整个指标体系设置总分100分,其中创新创优指标不设上限。计算方式则分为考核台帐计分的达标型评估、指标数值排名的排名型评估和设定一定底线的分层型评估三种。计算公式为:[社区数-(指标排名)+1]/社区数*指标权重。分层型评估对每一个指标均设置了不同底线,通过层次的设定,拉开差距,体现指标体系与国家相关社区服务基本标准的衔接。

   3. 数据平台。 自主研发了《下城区社区文化动态数据填报系统》,实现了3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数据填报。通过“社区上传-街道初审-区局复核-发还修正-审核通过”流程,从源头上保证系统数据的真实有效。二是汇总分析。实时查询本社区和其他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统计数据,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竞争氛围。三是动态排名。21个排名类指标的实时绩效排名,为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思路调整提供了最真实的参考依据。

   4. 制度设计。 开展《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积极推动制度建设,配套发布了“三个一”:一套社区文化动态评估体系,一个“实施意见”——《关于建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动态评估体系的实施意见》和一个地方标准——《社区文化动态评估规范》,引导社区树立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责任意识,规范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工作流程。

   (二)创新建立群众需求征集和评价反馈机制

  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精神,以“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满意度导向”为原则,率先在全省开展群众评价与反馈机制的探索实践,归纳起来就是“6431”: “6”就是六个需求征集渠道 即“走访了解、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开设服务专线、设置意见箱、开辟信息化互动平台”,传统方式和现代手段相结合,全方位掌握群众需求,实现供给者和需求者的互动; “4”就是四个环节 即征求、梳理、实施、反馈,通过循环的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群众满意度; “3”就是三种群众评价模式 ,通过“常规评价、跟踪评价和总体评价”,根据群众反馈意见衡量阶段性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效果,不断调整和优化下一阶段文化服务项目安排; “1”就是一个严谨科学的运行体系 ,反馈机制是一个包含“需求征集-项目评审-预告供给-评价反馈”在内的循环系统。

   (三)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

  在研究制定《社区文化动态评估规范》的基础上,相继发布了《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规范》和《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查规范》两个地方标准,均为全国首创。《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规范》有效填补了国内第三方评价公共文化服务在机构资质、考核机制、评估方式、测评公式、结果运用等方面的空白,是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模式的有益尝试。《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查规范》有效解决了调查的随意性,确保了实际操作的准确规范。三个地方标准的发布实施,促使公共文化服务由文化主管部门唱“独角戏”向区、街道、社区、居民“大合唱”转变;由不了解群众需求而盲目配送“吃力不讨好”向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菜单式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转变;由文化主管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向服务绩效由第三方评估说了算转变。文化主管部门从管理者转变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应商,群众的好评、差评成了评价服务绩效的关键。

   二、取得的成效

  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群众满意度稳步提升,在杭州市统计局全市公共服务的民意调查中,下城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满意度遥遥领先,达到98.5%。

   (一)基层组织的主体责任意识不断增强

  通过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的探索实践,实现了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在基层的有益延伸,切实增强了街道、社区的主体责任意识,形成了社区之间比、学、赶、超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氛围,区、街道不断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力度,社区主动广开投入渠道,在财政投入方面,由2013年的人均12元增长到2015年的人均15元。

   (二)构建起上下一体的群众评价反馈信息网络

  积极培育辖区群众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形成固定的“参与-评价-反馈-再参与”的良性互动模式,推出包括季度文化活动预告菜单、文化下城互动平台(微信、微博和官网)、为民办实事项目反馈表、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测评器等在内的配套衍生产品,截至目前,共开通服务专线85条,开展群众座谈会145场,走访居民40548户,设放意见箱82个,发放调查表65423张,开通微信平台5个,微博平台10个,全方位打通了群众文化需求反映的快速通道,真正形成了全区上下一体的群众文化需求互动信息网络。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作效能不断提升

  通过推动公共文化标准化建设,在硬件建设方面,下城区74个社区全部建成不少于15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配备了免费wifi。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面积从2013年的23485平方米上升到2015年的45006平方米;在软件建设方面,充分整合三级网络的公共文化资源,将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和资源配送不断下沉,社区年均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次数从2013年的3816场次上升到2015年的10944场次,社区免费开放服务人次从2013年的28万人次上升到2015年59万人次,群众文化团队从2013年的485支上升到2015年的769支。

   (四)第三方公共文化绩效评估彰显公平正义

  通过第三方机构开展绩效评估,更为专业、真实地反映出社区文化发展现状,彰显评估公平正义,使基层更加认同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并使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以科学、持续发展。

   三、下步举措

   (一)打造公共文化服务“1+N”标准化体系

  打造以《下城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为首,涵盖《社区文化动态评估规范》《文化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规范》《下城区数字文化建设规范》《综合文化中心免费开放管理规定》等在内的“1+N”标准化政策体系,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

   (二)逐步实现标准落实与资金分配的挂钩机制

  安排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专项资金,根据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落实情况和绩效评估成绩进行资金分配。同时,依托群众需求征集机制,建立下城区公共文化资源库,对应需求和标准实施资源灵活分配机制,确保全区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标准化、均等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资源效能最优化。

   (三)建立互联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信息平台

  整合文化下城“211”信息平台(2微博、1官网、1系统)网络资源,建立集公共文化数据统计、公共文化产品需求反映、公共文化产品配送、公共文化服务实时评价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并配套开发手机app,使群众能依托综合信息平台实时掌握活动信息、反馈文化需求、进行服务评价。

   (四)引入多种模式的第三方评价服务

  引入多个第三方评价机构,根据其专业领域开展不同需求的第三方评价和调查服务。注重培育能承接第三方评价工作的专业社会组织,适时成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委员会,使其成为服务型政府的工作智库和反映群众诉求的沟通桥梁。

   (五)强化绩效评估与群众自治的联系纽带

  通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机制的建立,引导全区群众培育基本公共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表达意识,鼓励群众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制定、服务项目评审、服务供给主体考核等工作中来,真正发挥群众自治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