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高大上”的新词汇 或将改变未来的杭州

17.06.2015  12:59

  “互联网+”已是人人皆知,但你知道“M2+”是什么吗?

  员工上班要计算“通勤率”,但一座城市的“可进入性”、“通勤率”又是什么含义,该如何衡量呢?

  在昨天召开的市政协常委会上,政协委员们聚焦杭州“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和发挥“两区”创建叠加效应,深入推进“一号工程”,捧出了厚厚的调研成果,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

  这些新词就在其中,虽然听着挺“高大上”,但它们却与杭州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也将改变你我的生活。

  【国际化】

  建议

  建都市圈高铁“一小时通勤”

  大城西能否预留商务机场

  5年前,阿里巴巴还没有上市、富阳还没有变区、杭州还没有地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未来5年杭州又将如何发展?

  会上,市发改委负责人在介绍“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时,提到了“四个化”的概念——高度市场化、智慧化、国际化、品质化。政协委员的许多观点,也与这“四个化”不谋而合。

  “当前杭州人居国际化氛围不浓,城市的‘可入性’还较差。”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建议,杭州要走一条个性化的国际化实现路径,大到规划建设国际餐饮特色街区,创办引进国际化的学校、医院,小到实施城市外语标志标识和市民学讲外语普及行动,目的是让世界的杭州更加开放、友好。

  市政协城市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则提出了“一小时通勤圈”的概念,建议加快高铁线路、城际铁路项目建设,形成杭州都市圈铁路网。在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阿里巴巴等创新平台和国际知名企业集聚的大城西地区,他们还提出了一个颇为“超前”的建议:预留商务(直升机)机场空间。

  【“美丽杭州”】

  建议

  把杭州建成“蜂巢型”城市

  对破坏生态红线“一票否决”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未来5年,如何呵护“美丽杭州”的生态环境,是委员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市政协城市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从城市规划角度入手,建议杭州打造多中心、蜂巢式城市模式,使产业、居住、教育、医疗、商贸、养老等重点资源实现功能性、多中心集聚。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蜂巢产品里将城市功能全部解决掉。

  而从目前的实践看,与传统的单功能、独立发展的卫星城相比,蜂巢城市具备功能多样、模块组合、无缝拼接、区域带动等更优化的发展特质。

  在调研中,委员们还发现目前杭州6条生态带外沿有被蚕食迹象,建议尽快划定生态红线,对破坏生态红线行为实行“一票否决”。

  这一点,也得到了到会听取意见建议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龚正的认可。他举了个例子,成都就通过立法的形式对环城生态区予以刚性保护,确保133.11平方公里的生态区用地永续存在、不被“蚕食”。

  在“五水共治”大背景下,也有政协委员关注到了当前国内颇为热门的“海绵型城市”概念——在防洪排涝重点区域,探索建设“海绵”绿地项目,“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就吸水,干旱的时候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

  【“两区”创建】

  建议

  加快推进“M2+”模式发展

  为企业创新买“保险”

  今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与此同时,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两区’建设都离不开‘创新’与‘试行’,前者致力于构建科学高效的产业体系,后者拓宽了杭州进行政策探索的空间。”民革市委会认为,“两区”创建必将产生诸多叠加效应。与此相一致的,龚正也表示,“杭州努力实现‘两区’有机融合、政策相互叠加、效应乘数显现。”

  “M2+”模式是民盟市委会针对跨境电商综试区先行先试方面提出的概念。所谓“M2+”包括M2B(生产商直接面对经销商提供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和M2C(生产厂家直接面对消费者提供自己生产的产品或服务),也可以理解为生产厂家通过网络销售平台直接将产品销售给国外经销商或最终消费者的一种跨境电子商务出口模式。

  他们认为,在传统贸易中,国内企业长期以来作为“生产车间”处于国际分工、产业链条的低端,产品大多以贴牌的形式出现在国际市场。而在“M2+”模式下,企业仅需要通过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就可以将自主品牌直接推荐给最终消费者,为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产品忠诚度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创新,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失败的风险。民建市委会提议,创新风险分摊机制,合理引进政府干预,分摊企业创新风险,减轻企业的创新顾虑。他们还提出了一个“买保险”的概念,也就是鼓励发展科技创新的保险,政府可以出资为企业购买相关保险,降低企业创新所带来的风险和经济损失。记者 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