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档案馆留存国庆盛典珍贵记忆

23.10.2015  17:25
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节。国庆节无疑是举国欢庆的日子。回首过往,我们的祖国已走过了66年的光辉历程,面对60余载沧桑巨变,关于祖国的许多尘封的记忆被唤醒。在过去的岁月里,人们是如何庆祝国庆的?关于国庆,人们又有着怎样难以磨灭的印记?且让我们将历史的时钟拨回,从上海市档案馆珍藏的国庆珍档中,去回顾那个年代里上海的国庆盛典。

让上海沸腾的国庆大游行

穿越时空隧道,往事从记忆的深处姗姗而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国庆节的庆祝,往往将阅兵、游行这些作为当时国庆必备内容。阅兵是向世界展示国力,游行则是展示城市的建设成就、时代主题。

那时,每逢新中国的国庆日,有一项“集体内容”是少不了的,那就是国庆大游行。国庆大游行,是那个年代庆祝国庆节的重要形式,是每年国庆必定要举行的大型庆祝活动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游行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的主题,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庆祝国庆的活动和形式,也在与时俱进。

1949年10月1日,世界的目光集中在北京天安门。当天安门前壮观的游行队伍走过检阅台时,世人是否知道,只隔了1天,在千里之外的上海,一场空前盛大的全市大游行也在举行之中。

当然,10月1日最为人期待的活动是通过收音机感受北京的热烈气氛。当天,上海各大媒体大力号召有收音机的临街住户将收音机移近窗口以便全市民众都能听到首都开国大典的热烈情况。10月2日下午,上海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庆祝人民政协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在跑马厅(今人民广场)隆重召开。三点一刻,龙华水泥厂的工人首先燃起电光火炬。上海铁路客车管理所80余人一色蓝布制服手持火炬,十分引人注目。不久,雨势开始转大,尽管如此,在场的每个人都热血沸腾,人们从雨中跳跃起高声欢呼歌唱,主席台上下一片欢腾。10月2日开始的“狂欢周”使整个上海沉浸在巨大的欢庆中。自发的庆祝会、游行活动此起彼伏,终于在10月8日那天汇聚成了一次全市游行活动的大高潮。原计划20万人的游行,最终筹备会统计的报名人数多达44.7万人,而实际人数更是达到了50万人。为了节省汽油,游行过程中的大型装置都放在三轮车或手推车上,也可算是游行的一大特点了。整个游行过程中,放飞了300只和平鸽、3000只气球,3次燃放照明弹……晚上11点的焰火燃放更是将游行推向了高潮。

1950年,全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全国各大行政区、各大城市数百万军民国庆日开了庆祝大会,举行盛大阅兵式和示威大游行。全国各地中小城镇人民,亦纷纷集会庆祝。华东各地人民也以无比的欢欣和热情迎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国庆节。人民解放军驻华东各大城市的陆、海、空军,检阅了自己的强大武装力量。驻沪人民解放军陆、海、空军部队及各界人民共70万人于10月1日上午举行盛大的庆祝国庆纪念大会,会后举行示威大游行。鸣礼炮后,鲜红的国旗在国歌声中徐徐上升,这时全上海高楼大厦上的千百面国旗,也随之升起。阅兵式结束后,游行队伍从跑马厅的四面八方通过检阅台。千万面红旗把跑马厅汇成一片红色的海。当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华东分会、上海分会及中苏友好协会上海分会的花车通过检阅台时,数百只带有彩带的和平鸽子同时飞起,回旋在毛泽东主席的巨像上空。花车上用大字标明上海市和全华东在和平宣言上签名的人数,宣示华东及上海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决心和力量。在游行队伍中,人们高擎着人民领袖的画像。

档案披露,1959年的国庆活动更为丰富。当年的联欢更注重基层分散性的群众活动。10月1日晚,中山公园、虹口公园、复兴公园、闸北公园和浦东公园内,以游园会的形式,开展多项文娱活动。市级层面,则组织了群众性大联欢,以2万人为骨干,从当晚6时至次日1时结束。市区各街道的灯彩则从9月30日至10月2日开放3夜。当年,10月1日的游行安排在上午,由部队先游行半小时,团体操和文艺表演半小时,群众队伍再半小时。

1964年的国庆活动甚为壮观,共有7支队伍组成游行方阵,分别为仪仗队、少先队、文艺队、体育队、民兵队、团体操、群众队等。其中仪仗队由仪表、轻工、化工、造船工人以及大学生组成,以国徽、铜管乐团、标语牌、红旗为主;少先队则组织了全市48所学校8862名少先队员,其中包括手持火炬的“队徽队”、鼓号手、两辆“向日葵车”、边行进边歌唱的“好好学习队”、用模型展示的“热爱劳动队”,男队员踢足球、女队员跳橡皮筋的“健壮活泼队”。资料显示,比之国庆10周年时,少先队中减少了“祝寿队”“呼号队”等。而由当时文化局、电影局、出版局共同组成的文艺队,人数达到8000人,比上一年多出了一支“在毛泽东旗帜下高歌猛进”的合唱队;舞蹈方面,除了鲜花舞之外,也增加了“葵花向阳舞”“钢舞”“丰收舞”“纺织舞”等,另外还有腰鼓队伍增加气氛。国庆日当天,本市的工人、农民、解放军、学生、商人、文艺工作者、运动员等,汇聚成盛大的游行队伍,组成方阵,从市中心的人民广场集合后出发。规模庞大的游行队伍,行进在南京路上、行进在外滩、行进在不太宽阔的市中心街道上。其间,伴随着《歌唱祖国》的乐曲,有红旗飘飘的仪仗队;有高举着书写了各种口号的大横幅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巨幅画像的群众队伍。大家一路歌舞,一路前行。真是歌如潮、人如流,此情此景,令人热血沸腾。

20世纪50年代的游行队形内容,基本是以抬举表现各种主题的画像、模型为主,同时配有一些反映党的路线和中心工作的政治标语。当时的队形标语,从注重政治到兼顾经济,彰显着明显的时代特征。每年最大的事、最新的成就都汇聚在国庆游行中以队形、标语的形式体现,它展示了时代主题和国家发展方向,都刻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物资匮乏的年代

从当年国庆大游行的照片中不难发现,自1950年开始,群众游行的服装开始统一,但布料挺差的。20世纪50年代游行群众使用的服装布料大多为浅蓝色的“豆包布”,对着阳光几乎透明,染上去的色彩因年代久远而显出斑驳。而参加国庆游行的学生们,则统一穿着白衬衣,女学生们用彩纸当蝴蝶结扎头发,如果遇到下雨,白衬衣都被染花了。当时物质生活的贫乏和物资的稀缺从中可见一斑。

如今,当我们发愁假期去哪家饭店聚餐时,你可知道,半个世纪前的上海,国庆节的副食品依然是定量供给?当我们如今在超市、商店里任意选购时,你可知道,当年的国庆节里,就算是绒线也是高档商品,而一支英雄牌金笔更算得上是“奢侈品”?

翻开那些尘封的档案,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回到了老上海心中的那个时代。1959年国庆时,物资相当匮乏。由于1959年国庆恰逢新中国成立10周年,因此上海当年从6月份就已经着手准备国庆市场安排。当时准备的日用工业品货源为3.3亿元,大于购买力14%,各种节日高档商品为5050万元,此外,市级批发部门尚有1亿元左右的生活资料库存。根据当年对131种商品的调查发现,货源充沛足以满足需要的达到112种。当时,毛线居然是需要“组织供应”的一种商品,是“中档消费品”,当年供应总量是96万公斤,比前一年还减少了21%,因总数量不足,担心一旦敞开出售,造成人为抢购,因此必须实行“组织供应”。那么,什么是“组织供应”呢?按照当时的计划,市区居民供应49万公斤毛线,折合70万件成人毛线衣,平均每两户一件,而如果是单身汉,则约“8人一件”,通过居委会组织供应。可见,当年要买一件毛衣,也是多么难的一件事。而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自行车,则同样因为货源较少,采取“预收货款定期供应”的方法。猪肉、鱼、家禽、蛋……就连味精,在当年都全部要求“凭券供应”。

1969年国庆时期,痰盂、热水瓶竟成了脱销品。1969年正是新中国成立20周年,当时市场上的带鱼已可以敞开供应,不过“花色鱼”却是按照常住户口每人供应半斤。所谓“花色鱼”,其实指的是黄鱼、鲳鱼、青鱼、鲤鱼等,由于当时库存不足,为此只能定量供应。另外,有趣的是,当时黄豆和绿豆也是凭粮票供应,前者每人一斤,后者则是半斤,当时为了增加节日供应,每人还能得到1斤黄豆芽和4两发芽豆。当时的“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均比同期增加了供应数量。其中自行车安排1.2万辆,同期增加一倍;缝纫机增加两成多,手表也增加了14%。调查显示,半钢、女式和天津牌手表已经能满足市民需求,但全钢防震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仍有所不足,还需要登记供应。

1974年国庆时期,9寸电视机市场最抢手。一些全新的商品伴随着时代进步,开始逐步出现在市场之中。这其中,包含了半导体日历闹钟、塑料保温杯、塑料花瓶、合金钢管羽毛球拍以及花色面盆、热水瓶等。当时在市场最为抢手的,是9英寸电视机,仍需要凭券供应。但为了国庆假期,特意在此期间拿出一部分分为两次上市敞开供应,以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除此之外,照相机、胶卷、洗衣粉、有机纽扣、晶体管收音机、电子管收音机等,也成了当年最为紧俏的商品,节日中纷纷增大了供应量。

欢度国庆的场所

上海市民耳熟能详的人民公园,建址于旧上海跑马厅,1949年上海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跑马厅收归国有,1950年9月7日,由陈毅市长代表市政府宣布把跑马厅的南半部建造为人民广场,北半部改造为人民公园,同日,隆重举行了广场开工典礼。这个消息顿时轰动了全上海,两年后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建成了,当时陈毅同志为公园题写了园名。1952年10月1日,人民公园正式对上海市民开放,以后,人民广场及人民公园就成了全市政治庆祝活动的中心,也成为上海人流量最多、活动内容最丰富的市级公园。建成的人民公园面积为260亩,在公园规划时,保留了许多跑马厅的遗迹。如:看台、球场等。当时的人民公园,四周小河环绕,河上有十座小桥,桥旁各式凉亭、石亭、茅亭造型优美,游人可以船代步、畅游全园。公园内设有儿童园、划船、钓鱼、西菜小吃、茶室等设施。1952年10月1日,公园免费对外开放后因游人挤拥而改为团体游览。同月26日又重新对所有游人开放,当天入园游览总量达40.7万人次,27-29日平均日游人量也有14.2万人次,此后直至1953年秋季,始终保持较高的游人量。人民公园最为出名的是其英语角与相亲角。人民公园的英语角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在上海的英语学习者与爱好者中几乎是人人皆知。而情侣们,则喜欢在人民公园情人角共同度过美好的国庆时光。而为人熟知的外滩“情人墙”,则是当时上海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抚今追昔,在漫长的数十载春秋里,一代代市民伴随着城市的共同成长,见证了生活的日益变化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回眸过去,那些我们曾一起经历的国庆节,许多细节或许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渐渐被人们所淡忘。而档案却串起了整座城市弥足珍贵的记忆。

那个年代的国庆游行,仿若一部浓缩的社会变迁史,让我们从中审视整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览阅游行队伍中人们的精神风貌与昂扬风姿。关于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的文件记载,更令我们珍惜今天富足的幸福生活。回首过往,我们的祖国已走过了65年的光辉历程,面对60余载沧桑巨变,回看已经走远的上海国庆大游行,难以忘怀的时代印记,更真切感受到祖国那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豪迈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