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区“三轮驱动”推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31.03.2015  16:50

作为浙江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最早的城区,该区高度重视、全局统筹、谋划发展,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区校两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

一是统筹管理,支撑基础保障。 将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教育行政部门及人口计生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落实专项经费,成立研究中心,组织全区50多位心理教师业务学习,开展40多场培训,落实专兼职师资200余名。各校园克服场地紧、资金缺等困难,开辟心理辅导室,及时为学生释疑解难。目前,该区已有16所心理辅导站成为市级优秀心理辅导站,2014年筹建的青春期健康教育基地也将于今年7月投入使用。

二是丰富载体,拓宽教育形式。 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课堂教育中,将学习心理辅导等纳入相关课程教育内容,确保小学每班一学期不少于3课时、初中每班一学期不少于2课时。同时,开展多种活动,如开设心理社团,组织各类教育主题活动等,把思想观念、人生价值、心理健康等各种教育渗透其中,熏陶学生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学校心理辅导室每周开放不少于5小时。据统计,全区各校心理辅导室共提供有效个别辅导1000余人次。

三是突出专业,提升师资力量。 开展特色区域心理辅导教研、团体辅导体验式教研,让教师亲身体验,引导心理教学反思。全区现有教师持有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证共达1320人,持有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证达40余人,持证率接近50%。成立区域心理教师研习营,搭建交流学习平台,实现教学相长。定期邀请专家进行专业辅导,提升专业能力。设置区域教师心理咨询室,创新推出“教师活力100培训”,让老师在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心理舒压与放松,截至目前,已举办培训辅导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