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镇海三措并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8.03.2016  13:44

  2013年以来,镇海区紧紧围绕文化强区创建目标,在保障机制、设施阵地、惠民服务等方面共同发力,形成了“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发文认定第二批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性示范项目,镇海区作为全省四家创建县(市、区)之一,是宁波市第二个成功创建的县(市、区)。

   一、构建三大保障机制,创新文化发展模式

  一是立足制度化,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成立由区长任组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财政局、民政局等区级机关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成立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制定创建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文化事业经费年均投入5205万元。制定镇海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规范》,对服务设施、服务人员、服务内容、服务提供和管理做出明确规定,是浙江省发布的第一个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综合类地方性标准,为全省的标准化试点提供借鉴。建立专家咨询制度,定期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开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等课题研究。

  二是立足专业化,夯实队伍建设。出台《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文化站机构级别、站长待遇和人员编制,改革聘用制度,引进艺术高校毕业生、歌舞团专业人才进入文化站;以基层农村文化礼堂为试点,探索“农村文化辅导员”模式。出台《业余文艺团队扶持奖励办法》等,全区建有业余文体团队553支,通过区级评估定级的队伍51支。平均每个村(社区)建有文艺队伍2-3支,集聚了13000余名业余文体骨干。出台《民间艺术人才专业技术资格申报评审工作办法》,全区共有民间艺术人才200余人,其中19位获助理馆员职称。

  三是立足社会化,促进多元发展。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机制,吸引民间资金1404万元,其中浙江省爱乡楷模包素菊、张培明夫妇助捐1000万港币建设镇海培菊图书馆;“雄镇大舞台”全年面向社会征集各类重点活动超50余项,涉及不同举办主体30余个。实施文化志愿者网上登记制度,年均招募海防文化、宁波帮文化志愿者100余人次,开展支援服务活动300余次。完成文化馆、图书馆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工作,吸纳专业人士、各界群众、服务代表参与管理,激发公共文化机构的生机和活力。

   二、打造三级联动平台,筑优公共文化网络

  一是举龙头、上品位,狠抓区级标志项目建设。2014年,投资5.2亿元的现代化大型文化综合体——镇海区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包含剧院、文化馆、图书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镇海新城植物园、市民广场文体公园等一批重点户外文化场所;全区拥有“区级主干文化设施——镇、街道特色文化设施——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三级网络设施,总面积达101969.78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2376.9平方米。

  二是扬特色、强辐射,狠抓镇级重点项目建设。招宝山街道成功建成浙江省文化强镇和宁波市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成,全部达到省一级站标准,其中4家达到特级站标准。全区镇、街道文化站总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平均面积达到2400平方米。区图书馆实行总分馆模式一体化建设。建成蛟川高新技术分馆、骆驼街道外来务工服务分馆、九龙湖镇生态农业特色分馆等,在全市率先实现镇、街道“一馆一特”公共图书馆分馆建设全覆盖。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13家,企业分馆10家,全区图书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1.7次。

  三是抓普及、强覆盖,狠抓村级基础项目建设。100%行政村建成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社区不少于3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中心);村、社区图书分馆、电子阅览室实现全覆盖,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建成植根基层的图书总分馆体系,实现图书通借通还。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7个,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45%。建成澥浦镇十七房村的“商帮文化展馆”、九龙湖镇长石村的“水治文化馆”、骆驼街道朝阳村的“百诗廊”等一批特色文化礼堂。开展谢年大典、端午纳福、厚德重阳、浙江好人、宁波好人发布等传统仪式和文化活动。

   三、树立三项服务理念,提升文化惠民能力

  一是树立“群众是服务主体”理念,针对性提供服务。搭建文化服务进基层的直通管道。年均开展“艺韵•追梦”送演出下基层活动15场次,流动展览、讲座50余场次,下基层培训50余期。搭建群众文化交流的展示平台。举办“雄镇大舞台”系列主题活动,年均开展大型展演、展赛活动20余场,活动参与超2000人次。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数字桥梁。建成宁波帮数字博物馆、镇海文化服务网等数字资源,实现电影放映和戏剧演出在线点单;完善“雄镇文韵”微信、微博平台建设,实现在线报名、在线投票、在线领票等互动功能。

  二是树立“公益是服务主题”理念,多元式提供服务。通过政府购买、企业赞助等方式,年均向基层输送杂技、越剧、甬剧等370场次。开展农村电影惠民放映工程,建立公益电影放映基地8个,室内固定放映点11个,每年放映电影660场。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同行,推出《镇海区公共文化服务配送菜单》。提供舞台演出、文化展览等五大类服务项目总计172项,实现点单350期;侧重文化队伍建设,推出辅导培训类等“”文化项目99项,实现136期。建立馆际交流联盟,先后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广东鸦片战争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交流展20余次。

  三是树立“精品是服务主打”理念,品牌化提供服务。建立文艺精品项目化创作机制,每年投入200万用于精品工程前期扶持和后期奖励,80多个群文创作项目在全国、省、市重要展赛中获奖,其中国家广播剧大奖1部,省“五个一工程奖”1部,市“五个一工程奖”1部。推出“雄镇大舞台”“雄镇展厅”等文化活动品牌,每年安排主题性文艺比赛、高雅艺术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动近500项。大力培植基层特色文化品牌,“骆驼书画之乡”“澥浦农民画之乡”“蛟川街道企业文化节”等“一镇一品”地域文化品牌建设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