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凝聚三大要素 加快满足海岛百姓文化需求

13.01.2015  15:28

  舟山市紧扣满足海岛百姓文化需求这一根本任务,凝聚三大要素,创新思路、狠抓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一、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文化工作新模式。

  改革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体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进行社会化运作,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2014年4月,创建了“淘文化网”——文化产品和服务社会化运作平台,以市政府名义出台《舟山市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社会化运作管理办法》。初步建立了“信息发布、社会参与、需求表达、反馈纠偏、政策保障、管理监督”六项机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截至目前,已有注册用户381家,社会组织、文艺团队等提供文化服务的注册单位58家,参与服务人数3217人,提供节目471个(场),需求单位注册131家。至今已成功交易173笔,完成送戏服务107场,建立图书流通站11个,送培训19场。该创新举措受到了人民网、中国网、新浪网等40余家国内知名媒体的关注报道,10月,文化部就该市开展“淘文化”有关情况编印了专题简报和文化体制改革专刊加以介绍。

  二、狠抓创作,文艺作品量多面广、佳绩颇丰。

  今年是舟山市文艺作品的“创作年”。一是抓好本土化题材创作。《海兰花》作为越剧现代励志精品大戏,获浙江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第三届越剧艺术节上,《海兰花》还荣获第三届中国越剧艺术节参演剧目奖,主演荣获个人优秀表演奖。二是加强主题创作。围绕“中国梦·我和我的新区”、建国65周年、“五水共治”、文化礼堂建设等主题,多次召开各类创作研讨座谈会、作品加工会,组织全市群文干部积极创编视野宽阔、取材独特、群众喜爱的作品。2014年,全市共创作“中国梦·我和我的新区”为主题的文艺作品150多件,涉及声乐、舞蹈、小品、美术、书法、摄影等门类,并于12月在全市举办了3场动态类文艺创作作品展演和一期静态类文艺创作作品展览,不仅展示了一年来全市文艺作品的创作成果,也极大地鼓励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另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以六横双屿港为主线的重大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启动,体裁涉及纪录片、电影、舞台剧等形式,为2015年的文艺精品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是抓好群众文艺创作。群文作品在全国和省级比赛中屡获佳绩。《烂漫乡村》获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泰山之尊”中国画水彩画大赛优秀奖; 《母女》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第十六届全国艺术摄影大赛人像摄影类银奖; 舟山市民爱乐合唱团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合唱节暨国际合唱联盟青少年合唱教育大会合唱比赛中获成人混声给银奖;《天边的号子》获浙江省第九届音乐舞蹈节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优秀编导奖、优秀新作品奖;O.W.N 组唱《梦想飞翔》获浙江省第九届音乐舞蹈节表演一等奖、优秀新作品、作词、作曲奖;小品《老魏的馄饨店》获浙江省第二十五届戏剧小品邀请赛创作金奖、表演银奖。

  三、文化惠民,提升群众的文化生活品质。

  一是文化礼堂建设成效显著。2014年新建42家文化礼堂,其中重点建设36家,在完成建设任务的同时,注重加强文化礼堂的管理和使用工作。组织策划了“全市文化礼堂活动创意大赛”,共收到作品36件,评选出优秀创意活动作品12件,并在全市推广;组织了全市文化礼堂管理员培训班,90多名基层管理员参加了培训;成立了全市渔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业务工作指导员队伍,70多名各级文化馆干部对口联系文化礼堂,进行针对性的业务指导。同时,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全市渔农村文化礼堂业务建设》文件,把文化礼堂活动内容编入《全市文体活动预览》手册,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礼堂的管理和使用。一年来,开展“百团百艺”进文化礼堂演出58场;组织各地开展“文化走亲”活动79场;开展民俗文化、传统礼仪、公共文化、公民素质教育等各类活动730余场次。二是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品牌。不断提升“市民大讲堂”“市民大舞台”“市民大展厅”“艺术大讲堂”群文品牌内涵,创新活动内容,将其打造成群众喜欢、服务民生、宣传生态、推动海洋经济的群文活动精品。2014年,举办市民大讲堂35场,5765人次参与;市民大舞台85场,129000人次参与;市民大展厅21场,89000人次参与;艺术大讲堂133场,20540人次参与。舟山剧院推出全新文化惠民工程“文艺周末”,打造亲民高雅艺术阵地,今年以来,已开展各类演出、见面会、展览等文化惠民服务活动24场。(舟山市文广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