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民宗局三举措做好宗教界中青年骨干培育工作

26.11.2014  14:00

宗教界优秀中青年骨干培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与宗教界共同协作,营造有序竞争及培育氛围。江北区根据自身宗教实际情况,采取三项举措加强对宗教界优秀中青年骨干培育,确保全区爱国宗教力量不断层,可持续。

一、形成共识,营造中青年教职骨干培育的良好氛围。统战部、民宗局主要领导多次通过会议和座谈交流等形式宣传宗教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宗教界自上而下对教职人才梯队培育的重要性形成了共识,进一步营造了“纳士招贤、有序竞争”的培育工作氛围。一是以“教风建设”提升教职人员形象。自2012年以来,区委统战部、区民宗局通过在宗教界开展“同思谋发展、同心强作为”、“江北区宗教界道风建设年”和“创建省和谐寺观教堂、市平安宗教场所”等主题活动,获得了我区宗教界积极响应,尤其是中青年教职骨干带头开展践行活动,积极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敢于建言献策,有关“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重点建议提案10余个获得区政府的重视和落实整改。在场所软硬件提升过程中也发挥了敢于创新的精神,全区获得“省和谐寺观教堂、市平安宗教场所”创建达标率达到90%以上,展现了教职人员“年轻有为、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进一步树立江北区宗教界“正言正行”的良好教风。二是以宗教文化阵地和文化品牌吸引宗教人才。积极打造宗教文化阵地和宗教文化品牌,《宝庆丛书》已连续发行十年,全国刊印发行共59种,达十八万册,“宝庆”宗教文化品牌在全世界佛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中影响甚远。由各寺院陆续成立的“宝庆讲堂”、“法华联社”等文化阵地,也积极弘扬宗教文化、传统文化的经典含义,凝聚团结和谐正能量。基督教开展青年读书会,以学习凝聚人心,开展爱心活动。同时,还积极号召中青年教职骨干参加市民宗局组织的“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等活动,获得好成绩。通过打造文化品牌、建立文化阵地,吸引参加学习的教职和信徒3000余人次,为中青年教职骨干和宗教后备力量培育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三是通过宗教转化工作,吸收游离于正常宗教外的信教群众。进一步加大对游离正常宗教活动以外的信众的引导、感化、转化工作,逐步减少游离政府监管之外宗教活动组织和宗教活动点。如,基督教洪恩堂利用迁建新堂的时机加强对呼喊派基督教成员进行宣传,用事实宣传党和政府对宗教的关心和支持,使一部分信教群众回归正常宗教。

二、加强教育,提高中青年教职骨干的综合素质。一是抓好政治教育。利用以会代训的机会,开展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理论的学习,增进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和独立自主、自办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好爱国与爱教的关系。二是将宗教教育与国民教育相结合,提升文化水平。针对江北区宗教界中青年教职人员总体上学历偏低的现状,采取抓住源头,夯实基础的方法,通过依托佛学院、神学院的资源,每年选送5-6名优秀后备教职骨干力量到宗教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同时通过基督教、佛教场所邀请学者教授为场所中青年教职及信徒骨干开设书法、网络信息、文化讲座等课程,着力提高宗教教职人员的文化水平。三是把基础教育与提升宗教造诣相结合,深化宗教教职人员素质教育内涵。在继续抓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逐步引导、鼓励宗教界向提高宗教造诣发展,既检验基础文化学习的成果,又促进宗教界自身素质的提高。2010年以来,全区各团体、宗教场所开展宗教界讲经讲道活动30余次,参加讲经讲道的人员达200人次,通过讲经讲道活动,在宗教界人士中初步形成了自觉钻研宗教教义、学习各种知识的氛围。

三、完善制度,建立中青年教职骨干培育的用人机制。近五年来,宗教部门和宗教团体、场所一直把“政治上靠的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作为选才用人的基本标准来实施。对于新引进的宗教界后备力量,由团体和场所先把好推荐选拔关,报宗教部门备案把好政审关,进入后备人才库之后同时建立跟踪管理制度,采取教育管理与关心引导相结合。既要求严格管理,又要在政治、学习、工作、生活上给予关心。在政治安排上,重点向中青年教职骨干进行倾斜,目前全区已有4名中青年教职人员成为人大、政协成员,提高了他们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能力。宗教团体及场所对于综合素质较好的中青年教职人员,推荐到宗教团体和场所担任领导岗位,在老一代教职人员的传帮带下,加以锻炼。2010年以来,全区已有25名教职和信徒骨干到宗教院校深造学习,8名中青年骨干提拔担任场所负责人或团体负责人。对于暂时调离的中青年教职骨干做好回访工作,做到离任不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