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近30万注册网约车司机 要开始审核身份信息了

13.04.2016  14:27

浙江在线04月13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华炜孙晶晶)出门前,手机一点,约车出门,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出行习惯。不过,最近的两则新闻,让大家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急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关键词只有两个字:安全。

  3月底,深圳公布网约车驾驶员初步排查结果,发现有吸毒前科人员1425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1名、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员1661名。

  3月28日,武汉洪山区宣判了一起案子:去年10月19日芳芳(化名)深夜下班,用手机打车软件,在湖北武昌区叫了一辆快车,结果被司机王某劫财劫色。两罪并罚,判处王某有期徒刑8年并处罚金5000元。

  据杭州市运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在杭注册的专车司机约30万人。那么在杭州约车,你心里有没有安全感?

  昨天,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杭州也即将开始专车平台司机身份信息的审核,已经要求专车公司及时将人员及车辆相关信息提供给交通、运管、公安等职能部门。

   车不对版、不认路、玩手机

   对网约车的吐槽越来越多

  搭乘网约车出行,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安全问题。不过,从网约车进入市场以来,关于网络约车人身伤害的案例却屡屡见诸报端。

  本报就曾报道过这样的事情。乘客林先生凌晨3点多用某出行平台约了一辆车。就因为车门关重了一点,结果双方发生口角,后升级成肢体冲突。最后,这位“彪悍”的司机竟从后备厢取出铁棍,将林先生打伤后驾车离开。虽然叫车平台对当事司机做出了处罚并封号,不过林先生却因此要停工休养一段时间。

  如果司机打人还只是个体事件,那么网友“嘟嘟”吐槽的事情,可能不少人都遇到过。

  “嘟嘟”说,那天晚上她下班回家,约车成功后,软件上显示的司机看上去是个稳重老实的中年大叔,可是车子开过来,一上车,坐在驾驶室里的却是个“小黄毛”。

  “本来这也没什么,不过,这位小伙子说起话来却十分轻佻,开车过程中一直问我住哪儿,是不是回家?吓得我还没到目的地,就赶紧找借口下了车。

  至于司机边开车边玩手机、打电话、聊微信、不认路……朋友圈里的吐槽就更多了。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网约车平台对司机注册的审查,仅仅在于核验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真伪等最基本的信息,而犯罪前科这类信息掌握在公安部门手中,可这恰恰是专车平台想要获取但无法获取到的。这才是横亘在网约车平台与用户良序环境之间最大的障碍。

   杭州将核查专车司机

   要求平台上报信息

  据杭州市运管部门统计,杭州目前有专车司机约30万人。这些司机里究竟有没有隐藏着“坏叔叔”?相关出行平台有没有为司机准入设置“安全锁”呢?

  滴滴出行昨天对钱报表示,滴滴今年3月份与国家权威部门合作建立了司机背景筛查系统。“新加入的司机必须经过筛查,凡有重大刑事犯罪前科、吸毒、精神病未治愈的,账号都无法激活。对此前已经注册的司机,滴滴平台也已经基本完成了背景调查,正逐步清退。

  此外,滴滴同时正在与相关部门协商对接,以避免一年内有交通违法记满12分,或三年内有重大交通事故的申请人进入平台。

  优步方面则表示,中国优步一直均通过有资质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建立有完备严格的司机资质及背景审核机制,并制定较高标准的驾驶员资格准入门槛。在行车安全保障这块,优步通过对司机头像核对、行驶线路监控来进一步甄别司机身份及监控驾驶习惯,保证安全。

  杭州市交通局相关人士表示,由于国家层面的“专车”方案还未出台,很多问题至今还无法明确,比如专车由谁来管理。不过,目前乘客遇到的一些问题,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并会制定相应的法规制度来约束。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最新消息:杭州也即将开始对专车司机身份信息的审核,已经要求专车公司及时将人员及车辆相关信息提供给交通、运管、公安等职能部门。

   夜晚打车如何保护自己,警察支招

  女性乘客晚上单独打车、约车,怎么更好地保护自己?昨天,钱报记者特地向杭州市公安局交通(水上)治安分局出租车管理大队副大队长马鼎讨教了“防身小诀窍”。

  首先,上车后尽量选择坐在后排。坐在后排能够观察到司机的举动,并且与司机间有一定的距离,能够避免直接的肢体上的骚扰。

  第二,发生冲突时,要尽量保持冷静。

  若在车上与司机有冲突时,切记不要用言行进一步激怒对方。此时正确的做法应是冷静下来,通过手机录音、录像、拍摄下车牌号码等方式保留证据,方便事后维权。

  第三,夜间出行要多留个心眼。

  女性夜晚最好结伴出行,若不得不单身出行,特别是路途较远或是前往较偏僻的地区的,上车前尽可能将车牌告知家人朋友。

   不能简单将问题归罪给新行业本身

  对于网络约车安全引发的讨论,昨日开始发酵。迫切的安全性问题和尚未完全规范的市场之间,政府的公共管理该如何抉择?此外对于有前科能不能开专车,网上也并非没有争议。

  网友“孤单是一种病”:

  安全并不等于将有过犯罪前科的人都剔除在外。他们之前犯过错,但也不应该一棍子打死。相关平台首先应该加强的是行业扩展后,自身在管理水平上的短板。

  从乘客的角度看,我们非常理解给司机设从业门槛。但过了门槛,并不代表就能遵守交规,安全驾驶,服务不违约,后续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才是根本。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伟强:

  目前网络约租车出现的种种安全问题,难以及时解决,根本原因是针对网络约租车的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制定。由于交通部没有出台正式的网络约租车管理办法,因此在上位法缺位的情况下,各地的管理部门没有办法出台管理细则,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要破解这一尴尬的局面,当务之急是尽快出台网络约租车的管理办法。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

  网络约租车的安全问题,反映出社会转型中,政府部门的“滞后性”。面对新局面,政府也应该转型升级,构建一个多功能联动型的社会安全监管和保障部门。而不能再是各司其职、互不相干。

  这需要建立一个囊括公安、城管、运管等多部门的联动委员会,在委员会下面分设各专业小组,比如我们今天讨论的“网络约租车”,就可以有一个专业的小组对其社会安全和监管问题负责。任何行业都会出现犯罪分子,不能简单地把问题归罪于新行业本身。应该在严厉打击犯罪行为的同时,反思如何完善这一新行业,这才是理性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