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杭州人有了家庭医生 试水效果如何?

27.11.2014  11:54

    新闻导读: 杭州市自今年10月4日起正式实施医养护签约服务,一个多月下来,主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动了起来,有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数据:截至11月23日,全市700多名全科医生参与签约,和253057名居民签订了契约。试水效果究竟如何?一个医生管那么多个病人,是否真能服务到位?

 

    今年10月4日起杭州正式实施医养护签约服务

    “就像找对象一样,你喜欢我,我喜欢你,我们俩就绑在一起了,需要签个字画个押。”王建敏是天水武林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也是环北新村卫生服务站的站长。如今,她的名字已和近500名居民联系在一起。

    而开场的那段话,她现在几乎每天必须重复十多遍:“你和我签约了,我就成为了你的专属医生,有毛病就来找我。

    王建敏的忙碌,只是一个缩影——杭州市自今年10月4日起正式实施医养护签约服务,一个多月下来,主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动了起来,有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数据:截至11月23日,全市700多名全科医生参与签约,和253057名居民签订了契约。

    试水效果究竟如何?一个医生管那么多个病人,是否真能服务到位?本报记者走近这一试水区域,一探究竟——

    目前签约的

    大多是老人和慢性病患者

    据记者了解,目前和700多位医生签约的25万杭州人,虽然没有很详细的资料统计,但是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

    王建敏今年45岁,在社区医院工作20多年,擅长社区常见病、慢性疾病等,平均每天接诊50多人,最多的一天,她甚至接待了100多名社区患者。

    钱报记者看到她时,整整一个下午,王建敏一口水都没有喝。“怕上厕所,耽误时间。

    社区医院的工作琐碎而繁杂,“有时候我很着急啊,有些老人平时又没人能说上话,我和他们说说话还能排解一下。

    不过最近王建敏又给自己的工作流程加了码:遇上每一个老人,都要介绍一下“家庭医生”,具体怎么操作,有哪些好处。

    不过说到底,王建敏总结了一点,对老人来说,实惠是最重要的。对老人最有吸引力的就是“省去300元”。

    “只要跟他们说了这一点,大部分都愿意跟我签约,这不,今天还有老夫妻俩一起结伴来签约的。

    其实,整个签约流程是非常简单的。每个服务中心门口都有宣传海报,也会将每名全科医生的资料展示出来,居民在就医的时候,医生会做简单介绍,给居民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时间,决定签约的带上病历本、身份证、医保卡去中意的全科医生那里签订纸质协议(见图)。

    “签约简单,做好服务不简单。”王建敏说。

    这段时间,费口舌不说,最主要的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王建敏说,现在是初期,所有签约的老人都需要建一个档案,还要医保备案,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对着电脑登记输入材料。

    所以,她每天早上提前半个小时来上班,又会推迟半个小时下班。

    一分钟心跳54次,3秒没心跳

    家庭医生发现了一颗“地雷

    钱报记者了解到,在其他地方,正如火如荼地签约时,湖滨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岳王路服务站已经成功实验了一次家庭签约医生的服务。

    10月份的时候,60多岁的沈大伯来服务站照常检查身体。

    他的“家庭医生”袁相红发现,老人心动过缓,一分钟只跳54次,“竟然3秒内完全没有心跳,这是我从医以来从未见过的。

    面对这样的心律失常,袁相红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立刻建议沈大伯去大医院接受治疗。

    看上去一切正常的老人犹犹豫豫的,袁相红想了想,直接连上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网站,预约了医院的心内科专家,随后又进行了电话联络,之后被告知当天就可以开住院证明。

    她劝说老人去住院。沈大伯和老伴商量了一下,还是决定去浙医二院,袁相红马上又帮着查询,专家号只能等到第二天,看老人如此坚持,还是帮他们挂上了浙二医院的号子——没过几天,老人做了手术。

    “这算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吧。老人身体不舒服,经过检查,对症下药,我们这里可以指引他们怎么做,并帮助他们把程序简化,省得老人盲目地去看病。”袁相红说,现在浙江省中医院、浙二、市三、市一都已经和服务站对接好了,只有个别医院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

    相关报道: 一个医生 能管好300多个居民吗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杨茜/文 林焱挺/制图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