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亭农贸市场:微信买菜,一小时内新鲜蔬菜送上门

29.10.2014  13:26

  位于市中心武林商圈的万寿亭农贸市场,正式开启指尖上的农贸市场。
  10月28日起,万寿亭农贸市场“网上菜场”开张试营业,60户经营信誉度高的摊主“触电”,将商品摆放进微信平台,涉及1000多种蔬果商品,生鲜、净菜、快餐、熟食等都有。
  如果你是住在离这家菜场一公里范围内的市民,今后就可以借助智能手机下单,一小时内,新鲜蔬菜就能送上门,让你享受到不出门买菜带来的乐趣。

   网上菜场”买菜流程
  扫一扫万寿亭农贸市场附近无处不在的二维码,或是添加微信公众订阅号“当代互联生活”,进入后注册会员,便可进入万寿亭农贸市场“微信菜场”。
  接下来,可以看到生鲜、净菜成品、水果、专业团购四类商品目录。
  进入生鲜分类后,页面会跳出时令蔬菜、冷鲜家禽、放心肉、调味、面食粮油等栏目。按照蔬菜目录找到心仪的蔬菜,上面显示的信息跟淘宝网上的商品差不多,有这款蔬菜的图片、产地、价格、库存以及商户基本情况和信用评价等情况,一览无遗。
  将心仪的商品点加入“购物车”,再选择预约配送的时间。如果想知道这蔬菜是谁卖的,还可以查看摊主信息,包括经营者的姓名、照片和营业执照注册号等。
  最后在手机上完成支付后提交订单,接下来,便是等货上门。

   菜价:跟菜市场里差不多 质量:确保新鲜
  通过手机微信买菜,便宜吗?质量靠得住吗?相信很多人都很关心。
  “目前的价格,和市场里差不多。”市场总经理吴伟民坦言。
  吴伟民说,只有等两、三年后,运作模式成熟了,订单量稳定了,供货系统更具规模后,价格优势才会慢慢体现出来,消费者将能得到更大的实惠。
  “网上菜场”在食品安全方面有所保证。平台上,每个商户的信息都会公示,每一单菜品都能追溯到具体的商户。另外,对于一些特殊要求的订单,市场也专门做好了应对。
  “比如有人下单买一只甲鱼,说明要现杀好的。”吴伟民说,这种情况下,市场和平台的调度员看到订单要求后,会现场监督商户操作,“这个只是暂时的,以后要进行摄像头24小时监控。

  配送:试运行期间,确保1小时内送到
  “一小时内送到,确保蔬菜新鲜”,这是“网上菜场”最吸引人的地方。
  为此,万寿亭农贸市场从经营户中挑选出20家,组建了一支配送队伍,从10月28日开始,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背着配送箱,骑着小电驴随时送货。
  当然,买家下单后,也可以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预约配送时间。
  平台配送以半小时为一个时间段,比如3:00—3:30段内下单,你可以选择预约配送时间为3:30—4:00,也可以选择配送时间为4:30—5:00,或者其他时间。
  此外,在试运行期间,实行消费满30元免收配送费,30元以下的货物,收5元运费。
  吴伟民还表示,现在“网上菜场”刚刚推出,用户还不多。如果以后订单数越来越多,不能保证所有订单都能实现一小时内送达。“我们将每半小时段的配送额度定为60单。比如,3:00—3:30已经有60单配送,那就只能往后预约了。”吴伟民说。
  今后,万寿亭农贸市场还将建成市场生鲜加工一条龙和配送中心,真正实现城区农贸市场从“室内”到“网上”的更新换代。

  受益人群:周边一公里9个社区的10余万人
  “网上菜场”处于初创阶段,人力、物力、经验都比较有限,目前,送货上门的范围覆盖1公里内9个社区,涉及10余万人。
  重点是辖区楼宇的上班族和社区腿脚不便的老龄人群。
  平台目前还在调试中,支付方式只有微信支付一种,不过接下来很快会开放支付宝等其他支付方式。
  为了确保“网上菜场”良性运行,市场设计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对经营户的配送问题、供货质量、服务态度等严格考核。
  在平台上,用户可以对经营户进行评价。市场将对差评次数多的经营户作出批评、扣分,直至下架的处理。对网上好评的经营户,市场将进行表扬、加分,授予明星经营户称号。
  如果“网上菜场”在万寿亭农贸市场试水成功,杭州市农贸市场协会还有意推广到杭州100多家正规农贸市场。

   新闻背景
  农贸市场“触电”之路
  面对电子商务兴起的新业态,万寿亭农贸市场开始了“网络菜场”的探索性实践。
  2013年,万寿亭农贸市场在灯芯巷社区开办了直营店“麟海菜园”,尝试了网络营销模式。社区居民通过电话、微信、QQ、网页等多种渠道,完成食材订购,麟海菜园按照客户要求配菜送菜。通过网络营销,“麟海菜园”每月提升了30%的营业额。
  这一次, 万寿亭菜场又与当代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从菜场内300多个商户中,精选了60个电商骨干商户,整合上万个商品资源,成功完成网上菜场所有数据的输入,初步构建农副产品的电商网络。
  “以后网上的生意如果做大了,未来的农贸市场可能就会变成配送中心、仓库或者操作间,这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杭州市农贸市场行业协会会长、万寿亭菜场总经理吴伟民对菜场“触电”转型之路,充满了期待。(本站编辑 陈洪凯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