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证、手工存折…杭州有5万余户人家建立了家庭档案

17.12.2015  07:49

    有1975年的知青证、1984年的手工存折、1993年的空调使用证……

    这些有温度的小物件 可让你听见了岁月流淌的滴答声

    上世纪70年代的知青证

    上世纪80年代的手工存折

    一张发黄的照片,一本没有结婚照的结婚证,一封手写的书信……有时候,当你整理这些照片、物品,收藏好各类家庭证件时,其实你正在无意识地做着档案工作呢——这些小小的票据、照片甚至信件,好好整理,其实就是一部有意义的“家庭档案”,不仅记录了小家庭的变化,也记录了大历史的演进。

    杭州市档案馆的一个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杭州已有5万余户家庭建立了档案。昨天,一本汇集了20个家庭档案故事的《那些年——家庭建档图文集》首发面世。翻看这些家庭档案,你会看到许多档案背后的温暖故事,发现许多有趣好玩的物件,它们刻下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烙印。

    66岁的何时林,他的家庭档案里,收集最多的是一张张小票据。每次看到这些“幸存”下来的小材料,记忆的片断一下子就在眼前浮现出来了。

    这是一张1973年的购物发票,购自解百,梅花牌手表,花了290元。“1973年是我支农返杭的第二年,我有了稳定的工作,工资每月30来块钱,这块梅花表可是花了我好几年的积蓄。”何时林说,那个年代,买块表还得凭表票,有钱都不一定买得到。

    “1973年3月20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眼看着快下班了,一同事兴奋地跑过来招呼我:‘快,去抽奖喽!’原来是单位在组织抽手表票。我赶紧跑过去,随手一抽,一看,愣了三秒,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居然抽到了一张梅花牌手表的购买票!我高兴得一晚上没睡着。第二天一大清早,我就飞奔到解百买下了这款心仪已久的手表。在我们那个时候,梅花牌手表的地位就相当于现在的劳力士。

    何时林收藏的票据里,还有1977年的永久牌自行车发票,148元,足足花了何时林4个多月工资。

    “黑色的,车架上自带一个打气筒,骑着它回家一路上回头率超高,连上下班的路程都觉得变短了。”何时林说,车子可能会因为岁月的磨损而贬值,但是当初那份激动快乐的心情却让人难以忘怀。

    要说有意义的票据,何时林记忆最深的,一张是做樟木箱买的木料货运单,这是成家前何时林送给新娘子的礼物;还有三张1982年打出租车的发票,那是女儿出生的见证。

    “1982年2月初我女儿在省妇保出生。妻子出院那天,我工作特别忙,一时半会走不开。那时马路上还没有流动的出租车,只好拜托姐姐特地跑到龙翔桥杭州市交通公司去叫了一辆,将妻子和女儿接回家,车费共2元,师傅给了三张出租车发票。

    城东新城有漂亮大气的新火车东站,可你知道老底子这里长啥样么?42岁的胡旭东,用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记录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家在彭埠新风村,记忆中小时候我家和大伯小叔家住着6间连体瓦房,门前有个池塘,是村民们一起挖的 。”1985年,胡旭东从老屋搬出,在老家不远处新建了两层小楼,“那时候几户人家连成一排,只用一堵装了小铁门的矮墙做分隔。当年的邻里感情就在这样的小门间流动。

    第二张照片里,是一幢漂亮的五层小洋楼。那是2002年,胡旭东的爸爸妈妈用一辈子积蓄,在原来的地基上重建的。

    靠着地处火车东站的地理优势,胡旭东爸妈把房子后半幢隔成了一个个小套间,“我们成了房东,房租收入成了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生活也越来越富裕。

    2008年,东站铁路枢纽建设,新风村整村拆迁。几年后,胡旭东和其他村民们住进了村里的回迁房。在家庭档案里最近的照片,胡旭东一家和爸爸妈妈们住着漂亮的小区房,开始了真正的小区公寓生活。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王丽 通讯员 何姗姗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