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决定一方饮食

17.03.2015  02:22

    每到节假日,总会有人无聊地发起“南北大战”,然后,食物总是首当其冲。

    南方有南方的饮食习惯,北方有北方的饮食习惯,硝烟就这么莫名其妙起来了。

    结局嘛,多年来都那样,谁都说服不了谁,谁都不服气谁。

    其实,食物还冤枉呢,“这个……什么地方吃什么,能由我自己决定么?

    那么,由什么来决定?

    其中最主要的是气候。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决定了一方人的饮食习惯。

    譬如,最出名的“南稻北麦”、“南甜北咸”、“川湘爱辣”等等,饮食文化的背后,都是各地的气候。

    民以食为天,说的就是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

    要不然,见面打招呼的NO.1,为什么花落“吃饭了吗?

    还有代称国家的“社稷”,“”是土神,“”是小米。

    为什么是小米?

    政治权决定话语权,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农作物就是适应当地干旱、寒冷气候的小米。

    说到小米,北方人吃得多,南方人吃得少。

    今天,就从南北主食上说起。

    主食之南稻北麦

    南方人去北方,吃几顿面食尚可,顿顿吃面,必然满大街找米饭。

    同理,北方人来南方,会说“你们这面吃起来不带劲儿。

    倒不是南方人或北方人矫情,而是千百年来都这么吃,习惯了。

    当然,也有特别喜欢吃米饭的北方人,和好面食那口的南方人,但都是少数,不在讨论范围内。

    自古以来,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春雨、梅雨雨量充沛,非常适合种植对水分有要求的水稻,

    所以,不差水的南方,就一直以大米及其制品为主食,譬如米饭、年糕、米线、粽子、汤圆等。

    而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春天多干旱,秋末土壤倒还不错,历史上一直种植对水分要求不高、秋播夏初收割的冬小麦。

    既然不缺小麦,主食自然就是各种面粉制品,像馒头、面条、饺子、烙饼、包子等。

    加上面食性热,大米性凉,刚好对应了北寒南暖的气候——别扯暖气,这里只说室外气温。

    连李渔也在《闲情偶寄》中说:“南人做米,北人做面,常也。

    不信,问问过年家里吃什么?说年夜饭吃饺子的,必定是北方人。

    川黔湘爱辣

    四川、重庆、贵州、湖南这几个地方,对吃辣的人来说,是天堂,对不吃辣的人来说,是地狱。

    “湖南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

    据说,湖南省人均吃辣椒多达10公斤/年以上,好吧,我一年都吃不了一两辣椒。

    大家会说,因为这几个地方,湿气重呗,特别是冬季,阴冷潮湿,吃辣椒有祛风去湿、散寒健胃之效。

    有小伙伴嚷嚷,大东北那风雪杠杠滴,也冷啊,而且,我们浙江冬天也湿冷湿冷的。

    好吧,东北以及浙江的这点湿度,跟上述那些地方没法儿比。

    在气象学里,空气湿度指标除了相对湿度(表示空气的相对干湿程度,干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0%,饱和的湿空气,如云雾中的相对湿度为100%)外,还有个指标叫绝对湿度,表示大气中含水汽的重量(绝对值),单位为“克/立方米”。

    东北的哈尔滨、长春、沈阳三地,1月平均相对湿度70%,看着和川黔湘的长沙、贵阳、成都三地的平均相对湿度80%,也差不了多少,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含量,东北却低很多,没办法,严寒空气留不住水汽啊。

    用数字说话,哈尔滨、长春、沈阳的1月平均绝对湿度仅1.1克-1.7克/立方米,成都、贵阳、长沙则高达6.9克-7.2克/立方米之多,能比么?

    浙江嘛,中不溜秋,比东北好一点,跟吃辣之地也没法比。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张文华/文 陈骁/制图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