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有根有据的“创业”

16.01.2015  14:04
  “他来了,改革也就来了,很多事情开始有了气象。”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杭科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师们口中的“”,是二级学院院长罗晓晔。2010年,紧随杭科院正式成立的步伐,机电工程学院作为二级学院应运而生。为更好地服务于杭州十大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省级模具专业带头人罗晓晔自然成了学院掌舵者的最佳人选,曾获国家级技能大赛成果6项、省市级教改成果10项、技术服务成果6项、主编机械类教材9本……透过罗晓晔的职业履历,不难发现他对机械类专业教学的建树和抱负。

  新办专业,无异于一场颇具挑战的“创业”。罗晓晔与他的模具团队勠力同心,将深入企业的调研数据和需求分析作为“创业资本”,制订如下“经营思路”:以“专产对接、产教融合”为目标,与30多家企业合作,遵循模具职业人才成长规律,制订全面的模具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实践教育,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模具实训贯穿3年教学全过程;课程教学以汽车模具生产流程工艺为主线,采用校内“制件互换”、校外“模具成套”的教学模式……

  A  根据市场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跟——紧跟大江东工业园区发展和汽车模具技术更新的步伐。

  ●关键词:转——树立服务意识,主动为大江东工业园区的企业服务,在服务中实现合作,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关键词:变——适应汽车模具产业优化升级的需要,更新教学内容,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发展的同步转变。

  “那个时候,真怀疑自己不再是大学教师,而是一名专做调研的业务员了。”2010年,机电工程学院刚成立,教师们还没来得及适应这个全新的“大家庭”,就一个不落地被分派到大江东工业园区进行企业摸底调研,教师庄敏的错觉是一种集体感受,每天,他们的身影都交替活跃在江东新城、临江新城、空港新城和前进工业园区的各个汽车模具企业。

  大江东工业园区被定位为现代化汽车工业城,随着东风裕隆、长安福特、沃尔沃等国内外著名汽车厂商的进驻,加之汽车零部件制造一直位于全国前列的行业基础,整车与零部件并驾齐驱,渐渐成了杭州的“新浦东”。穿梭于“新浦东”的企业间,教师们很快捕捉到一个重要信息:汽车工业的发展催生了汽车模具市场,而在汽车生产中处于最前端和最核心的汽车模具企业,正迎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回归到办学,机电工程学院把大江东工业园区作为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大平台,以汽车为载体开设了两大专业群5个专业——先进制造专业群,包含模具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3个专业;汽车技术专业群,包含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2个专业。

  “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契合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办学的出路。在全省高职院校中,以汽车为载体统筹设置二级学院的所有专业,并且把模具专业定位为‘汽车模具’方向的,我们是头一个。”院长罗晓晔对汽车模具的“钟情”源于他多年来的专业判断,他瞄准了占据整个模具市场80%的汽车工业,而汽车工业又是杭州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这就意味着,只要理顺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路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该专业的毕业生都将实现高薪满意就业。

  “我们看重能将模具安装到成型设备,确定成型工艺参数及打样件的人才。”“我们需要具有对成型产品进行质量分析能力的人才。”……来自长安福特(杭州)汽车有限公司、东风裕隆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的老总纷纷开出“菜单”。结合行业特性、岗位需求和人才成长规律,2011年初,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确立了“1345”人才培养体系。其中,“1”即一个核心目标,以“培养和造就优秀的高等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3”即三个培养模块,构建专业技术、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三大培养模块,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4”即四项主要举措,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教师应用能力,构建模具制造流程与人才成长规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集培训、技能鉴定、科研与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5”即五大育人平台,通识与专业基础平台,模具设计与分析平台,模具制造与装调平台,实践应用与服务平台,素质发展与提升平台。

  同时,该专业提出“1212”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1”为一条载体主线,即以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为平台,以模具生产工艺流程为主线的模块化、双证制人才培养体系;第一个“2”为两个校企对接,即以东风裕隆学院及技能鉴定站为平台,专产对接、双证对接;第二个“1”为一种课程体系,即专业群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化,专业课程对接产业结构模块化,例如,模具专业所在的先进制造专业群共享基础课程平台,包括《机械制图与建模》《产品检测与造型》《机械工程基础》《材料应用与处理》等,而模具专业又有其核心课程模块化平台,包括《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模具应用与服务》《模具制造实训》等;第二个“2”为过程跟踪,即以模具行业为平台,校内模具生产全过程跟踪,校外顶岗与反馈,再学习提升跟踪。
  B  根据课程体系布局实训基地
  
●关键词:开放性——集“教学、生产、培训、科研、创业、技能鉴定”于一体。

  ●关键词:先进性——按模具的制造流程布局,契合人才成长规律。

  ●关键词:生产型——构建车间式教学工场,营造真实的生产型实训环境。

  灰砖垒砌,大平顶设计,现代模具实训基地甚是霸气地坐享杭科院6000多平方米的校园面积。它是离学校大门最远的一栋独立建筑,也是模具专业学生平常最爱跑的地界。

  进入实训基地正门,扑面尽是光亮的宣传牌和作品橱窗,有教育部授予的“中央财政支持的现代模具实训基地”、国家机械行业指导委员会授予的“国家高职院校师资实训基地”、浙江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平台授予的“浙江汽车及零部件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一块块奖牌如同名将身上的累累刀痕,记录着的是战功和荣耀。

  “建成短短两年,即获多种殊荣,原因在于我们秉持着开放性原则来进行基地建设。除了开展日常的实践教学和技能实训,基地还承载着职业认证、技术服务、科研创新、国家大赛、技术交流等功能,只有走出‘象牙塔’,经常性地与行业企业、与技术骨干打交道,才能始终走在行业前沿,像2013年的‘凯达杯’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2014年的国家人社部模具工大赛都是放在我们这里进行的。”实训处主任陈文军颇具行业使命感,他说,基地在建设之初就以大力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为己任,致力于打造从事模具设计、制造、管理、维修、服务的高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

  面积大、设备多,模具的生产链又长,如何对实训基地进行布局成为一个现实难题。院长罗晓晔当时的考虑就是,按照课程体系和模具的制造流程来布置实训基地。对于检测、设计等前端流程分设11个实训室,对于制造、成型等中后期流程分设10个加工区,再针对研发环节单设科技服务中心,由此,现代模具实训基地被划分为模具设计中心、模具制造实训服务中心和现代模具科研社会服务中心三大功能区块。

  模具CAE实训,场地:S5—501;加工中心操作实训,场地:S5—B……在通往加工区过道的墙壁上,只见《一周实训安排》《一周企业员工培训与鉴定安排》并排悬挂,学生们不但可以查询自己班级的实训项目和场地,也可以透过师兄师姐的实训信息了解到未来将接触的项目,做到心中有数。

  “刀路设计是模具加工之前的一个重要环节,能不能从图纸转化成实物就看它了。”坐在三坐标检测造型与模具设计实训室里,1423班学生韩喆的视线舍不得离开电脑屏幕,这个学期,他已经熟练掌握了三坐标检测的技巧,把汽车后视镜摆放在检测仪上进行点位的数据采集,再利用游标卡尺、千分尺、万能角度尺等测量工具,用UG软件绘制出后视镜的模型图。等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韩喆和他的同学就进入最东头的加工区,一个对模具进行制造、装配和调试的实体战场。

  当学生的足迹踏遍实训基地的各个区块,也就意味着他走完了生产链的所有流程,能独立完成制件的生产,这是按模具的制造流程来布局实训基地的一个最直观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该专业在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还秉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精神,建立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32家,共同探索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工学结合”管理体制,并将专业建设、社会培训、科研创新融为一体,为杭州市模具行业作出了较大贡献。
  C    根据制造流程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制件互换——打破传统以学科知识点进行授课的教学,按照汽车模具的生产流程实施大学3年的授课计划。

  ●关键词:模具成套——在模具制造企业接真实的单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完成成套模具的设计、加工和装配等。

  从下个星期开始,模具设计与制造1202班的学生赵良就将离开校园,去宁波丰朴模具有限公司上班了,公司给他的起始岗位就是模具设计师助理。赵良说,班里同学的工作基本都有了着落,起薪也都不低。

  机电工程学院办公室主任申屠立平说,应届毕业生能实现高薪就业,原因在于企业认为他们上手快,有一种“全局意识”,“很多企业老总反馈,以往招的新员工有设计水平特别好的,但他们不懂加工,以至图形很难落地为实物;也有强于单件加工的,但他们不懂装配,以至成套模具因为装配工差大而组装不起来。而我们的毕业生,对设计、加工和装配都较为熟稔,会思考自己所在的工位如何给下一个工位带来最大的便利”。

  连续两届毕业生成为企业欢迎的“香饽饽”得益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实施的“从制件到制件”的教学模式,通俗来讲,就是给学生一个制件,比如汽车尾灯外壳,让他们通过数据采集分析、产品造型设计、模具制造装配等流程,做出一模一样的制件,最终实现汽车尾灯外壳的批量生产。

  “当然,全程独立制造真实制件是我们对大三学生的要求,在大一、大二阶段,先从虚拟仿真系统入手,对每个环节进行强化训练:制件—三坐标测量—三维造型—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安装、调试工艺参数—打出样件—考评系统。大一着重训练模具制造之前的3个步骤,等到大二进入实操环节,就加强拆装与装调、高速铣与加工中心、线切割与电火花等的实训,我们还会对不同类型的加工工艺做专题训练,比如冷冲模、塑料模等。”该专业教师程文介绍说,等到模拟仿真系统考评合格后方可进入真实系统:选择项目制件—分析制件—三坐标测量—三维造型—模具设计—模具制造—模具装配—安装、调试工艺参数—打出样件。

  塑料瓶、肥皂盒、水杯……这些生活中的物件都是学生平时练手的对象,从简单物件逐渐转到工艺相对复杂的汽车零部件,“从制件到制件”会让学生经历一个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程的理性过渡。

  “先虚拟后真实、‘从制件到制件’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以学科知识点进行授课的教学,它是按照汽车模具的生产流程来实施的,不是零敲碎打而是系统设计的,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对实际的生产链有一个清晰概念。”院长罗晓晔对这一模式的优势如是总结。

  与校内“制件互换”模式相得益彰的是,该专业在校外实训基地实行“模具成套”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模具制造企业接单,4~5人为一组,大家分工合作,包括产品分析造型、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加工、模具装配调试、试模出样件和样件检测等。“真实的项目单子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完成‘学工型’转换,提高顶岗能力,并且,能在多次分工中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岗位。”院长罗晓晔说。

  此外,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相应改变,采用项目驱动式、案例式、讨论式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等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将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创新活动及表现、学习过程情况等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D  根据行业特性进行师资培养

  ●关键词:外引——通过正式引进、柔性引进等方式,从行业企业聘请有扎实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

  ●关键词:内培——通过国内外知名院校访学、项目研发、下企业锻炼等方式,建设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的教师队伍。

  通过国际交流,共7人次参加国外学习并获得证书;通过国培,共19人参加国家骨干教师培训并获得证书;在机械行业职业鉴定中心,共3人参加国家大赛裁判员培训并获得证书,15人参加技师、高级技师培训并获得证书;报名访问学者、访问工程师,共2人访问浙江大学,2人访问浙江金固股份有限公司;组建杭州市创新团队,共30人提供现代科技服务;以高端装备研究所为平台,组织38人次下企业,共同开发项目……谈及对教师培养的路径,院长罗晓晔有点“刹不住车”,当然,不是他说的多,而是该专业在师资培养中确实下了大力气。

  新教师董虹星的成长跟经常性下企业锻炼有莫大关系,作为中南大学的博士,董虹星对于模具设计与制造的理论功底是极扎实的,但在课堂上她也会遇到一些尴尬,“学生在似懂非懂时,会殷切地提议,‘老师,你能做一遍给我们看吗?’2011年,我刚刚毕业授课,工程应用能力是明显的短板。”董虹星说,一到寒暑假她就主动申请去企业跟师傅学习,像喷涂等材料表面的固化手法她都顺利一一“偷师”。现在的董虹星已是机电工程学院最年轻的副教授。

  骨干教师程文的转型源于取得全国职业院校模具技能大赛一等奖的经历,授课“模具加工和装配”六七年,以前,程文只专注于实操部分的教学,“国赛参加多了,发现要出成绩,还得把教学的焦点从单个的点拉伸到面上来。”尤其是在该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为“从制件到制件”后,“再完美的设计如果不能落地加工,就是设计、造型教师的失职,同样的,再精准的单件如果装配不起来,让装配工差超出正常范围,就是加工教师的失职了,模具的制造流程决定了我们的工作都是环环相扣的”。

  跟程文一样,每位教师都开始关注起教学的上下游、树立起产业链意识,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师队伍素质有了一个整体的质的提升,就在去年,大家通力研发的横向课题“电钻包装盒高速生产工艺改造”获得了国际金奖。经过改造,这一外壳造型的操作工从原来的26人精简到7~8人,大大降低了合作单位杭州中粮美特容器有限公司的生产成本。

  目前,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既懂理论又富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正在快速成长,校内专任教师18人,具有高级职称以上者占44.5%,“双师型”教师比例为95%,校外兼职教师12人,由有着丰富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工程师组成。4年来,该教师团队已获10多项国家、省市级师资成果奖,入选全国机械行指委模具专指委委员、全国模具人才培养联盟理事单位、杭州市高校模具创新团队等。(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