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加速—— 让三区市民有更多获得感

09.03.2016  06:23

融杭,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

时间指向2015年,成为市区一体化进程加速之年——

这一年,萧山、余杭在撤市设区14年后,在户籍、就业和社保、社会救助、教育、公共卫生、市民卡服务、公积金制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公共交通等9大领域的公共服务政策率先“破题”,并逐步实现与主城区并轨;

同年8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富阳区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户籍、教育、医疗、社保等9大领域实现突破,全面融入主城区。

2016年新年伊始,富阳撤市设区满一周年;萧山、余杭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的三年计划,也进入了第二年。

三区融杭,意味着市区由“蝶舞”之形走向“蝶变”之实。三区融杭,目前究竟走到了哪一步?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和问题?亟需突破的地方在哪里?

[融杭成效]

三区融杭迎来新提速

2001年,萧山、余杭“撤市设区”,与原有六城区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杭州主城区。

然而,两区的融杭之路走得颇为漫长:前10年,萧山、余杭与主城区仍然“貌合神离”,尤其是涉及公共服务领域,政策执行存在不统一,杭州出台的很多政策内容后面,常常会出现一个括弧——括弧中是萧山、余杭除外,两区居民无法享受同城待遇。

经过十余年的酝酿,2014年12月31日《关于进一步加快萧山区余杭区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标志着三地一体化进程掀开了新的发展篇章。

最直接的,地铁1号线、4号线、2号线南段的相继开通,全市域(八城区范围)出租车实行“同城同待遇”,拉近了萧山、余杭与主城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对三地百姓而言,更深切的感受来源于心理上的认同感——

户籍方面,放宽了市内迁移的条件,统一了如市内婚嫁、住房搬迁、城镇三代以内直系亲属相互迁移的政策,实现了两区与主城区之间的互通互迁。

保障性安居工程与主城区各类住房保障制度覆盖面、准入条件已经形成一致。2015年起,杭州公积金中心对两区公积金业务实行统一制度、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并实现八城区住房公积金通存、通兑、通贷。

教育方面,杭二中滨江校区和学军中学、杭高等之前遥不可及的重点高中,开始面向萧山、余杭招生;萧山、余杭有4个班的相同名额面向主城区招生。英特外国语学校、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时代小学天都城校区等,不少主城区义务教育阶段优质中小学已在萧山、余杭开办了部分学校。高中阶段,杭二中萧山分校计划,2018年开始招生,36个班规模;学军中学海创园分校落户余杭,占地约210亩,2017年投入使用。

医疗方面,浙医一院海创园门诊部2014年6月正式开诊,位于萧山钱江世纪城的省妇保医院新园区也在建设中。三地定点医疗机构“互通互认”。

按照计划,2018年前,两区按规定完成社保基金清算工作;2018年1月1日起,两区养老、医疗、失业、工商、生育保险纳入市本级统筹;

……

可以说,《若干意见》出台后的这一年,户籍、教育、医疗、社保等与民生关切的领域,正在逐渐实现突破。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融杭”这道大考题面前,财权、事权尚未统一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困扰着“两区”。

与萧山、余杭15年的融杭之路相比,撤市设区刚刚满一年的“第九区”富阳,走得明显顺畅了许多——

与市民最切身相关的民生领域,2015年富阳新增财政资金1.2亿,实现25项民生政策与主城区同城并轨。目前,受益群众已达40多万人,其中困难弱势群体受益达到6万人(次)。另有15项民生政策将通过今明两年时间,实现与主城区全面融合。

320国道杭富收费站取消收费并被拆除;杭富城际铁路试验段动工;“硅谷小镇”、“药谷小镇”被纳入省特色小镇建设行列,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这一年中,富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所有的变化都和一个“”字密切相关。

以财政体制为例,富阳已经实现了“622”模式,即6成留给富阳,2成交给杭州,2成交给省里。“但是我们并不吃亏,杭州市以我们上交的2014年为基数全额返还,来扶持富阳的发展,近三年还增加了每年1.5亿元来支持发展。”富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富阳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按照“一年启动、两年实施、三年融合”的思路和“社会保障、规划管理、财政体制等先行融合”的要求,就户籍、就业和社保、社会福利和救助、教育、医疗、公共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如何加快实现富阳与主城区的“同城同待遇”,明确了责任制、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一系列举措面前,三区融杭,正在迎来新的提速。

[观点探路]

萧山、余杭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将要破除哪些壁垒?又要以什么为评判标准?且听专家的见解。

一体化”关键在于理顺机制

加快要素流动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 陈建军

要素流动起来了,杭州就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安排发展。

一座城市,一定有核心区和边缘区之分。在几年前,拱墅、西湖、江干都是边缘区,但这几年发展非常快,并且还在不断吸收周边的发展要素,城市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集聚和扩散力量博弈的过程。

人口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主要指标。我们做过研究,将杭州分三个层次,上城和下城是核心区,江干、拱墅、西湖、滨江是次中心区,萧山、余杭、富阳、临安等为边缘区,但从最近10年的人口数据来看,核心区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几近饱和,而增长最快的是江干、拱墅、西湖、滨江这些次中心区,而“一体化”将加剧要素流动,将更有利于三地发展。

目前,杭州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集中在主城区,向萧山、余杭两区扩散的目前仍然以产业为主,两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显著落后于主城区,市级服务设施的缺乏也影响了高品质配套设施的建设,进一步影响住宅价格、人居品质等的提高。

当然,萧山、余杭与杭州主城区“一体化”发展,还存在很多瓶颈,关键在于要打破现有瓶颈,理顺体制机制,比如,要实现户籍对接、统一社保制度框架、均衡优质医疗、教育资源等,要素流动起来了,杭州就能在更广阔的空间安排发展,比如,产业可以转移到空间相对广阔的萧山、余杭,实现三地的良好互动发展。

融杭”最终要以老百姓的获得感 作为评判标准

省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副主任、研究员 刘亭

政府应该列出路线图和进度表,今年做什么,明年到哪一步,让老百姓有一个合理的心理预期。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惠及老百姓。我认为,融杭的评判标准,最终应当要以老百姓的获得感作为评判依据。

萧山、余杭融入杭州发展的9个方面,不仅事关民生,本身就是一场改革。“一体化”的体是体制的“”。 既然是“一体化”发展,萧山、余杭已经是杭州的一个城区,那么他们的居民,就应当享有像主城区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甚至公共交通、公积金、市民卡,等等。

当然,现在不比改革初期,每一项改革都是“帕累托改进”,“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现在有很多改革恐怕是有得有失,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所谓“一体化”发展,“”字就表明这需要有一个过程。虽说如此,但政府还是应该列出路线图和进度表,今年做什么,明年到哪一步,让老百姓有一个合理的心理预期。光说“一体化”,大家的胃口都吊起来了,结果你说了没做到,或者你做了但打了折扣,老百姓还是会不满意,也就很难说有多少获得感了。

风物长宜放眼量

本报评论员 徐迅雷

能不能真正做到“一体化”,关键还在于下不下决心与狠心,能不能放下狭隘的“属地观念”,真正站在大杭州的高度去谋划发展。

城市是一个“巨系统”,确实比较复杂。城市功能、城市结构、城市形态、城市营造、城市网络、城市景观、城市文脉、城市生活等等,融合变动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自己实力强的地方,融合意愿和动力通常就没那么大;而变革一定会牵涉到利益的调整切换,“属地利益思想”确实一时不容易摆脱。如果自下而上的动力不足、自上而下的推力不够,那么往往会成为“油水关系”而非“水乳交融”。

融杭,有行政的融合,有人和人文的融合。行政区域的融合变革,依然要依靠行政力量主导。能不能真正做到“一体化”,关键还在于下不下决心与狠心,能不能放下狭隘的“属地观念”,真正站在大杭州的高度去谋划发展。维持现状慢慢变,那是“得过且过”;打破现状大变样,从省到市到区,当然都具备能力、能量、力量。只要真正下大力气去做,不会做不了、做不好。

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不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区域的融合,医疗教育人文科技等等公共服务的共享,一定是无价的。杭州地铁1号线拐个弯,就把萧山、余杭“手挽手”连接在一起,只要动真格,其他各项同样都能“肩并肩”。

[调查研究]

为了客观科学地判断萧山、余杭与主城区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情况,市委改革办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第三方评估,并通过问卷形式对市民的一体化诉求和建议进行了调查。截至2016年1月25日,回收有效问卷1057份。

九成以上群众支持一体化

说明:一体化趋势人心所向,一体化的政策措施宣传工作,也取得了突出效果。

能接受的最大通勤时间在1小时

说明:从通勤的流向看,在主城区工作,居住在萧山、余杭的情况更多,说明主城区与两区之间的职住关系仍然不够匹配。同时,通勤时间的需求,也需要通过调整早晚高峰公共交通运力、灵活运用交通管理手段(如潮汐车流)等方式加以应对。

地铁最受群众青睐

说明:可靠性更强的地铁以及自由度更高的私家车更受青睐,为此,在三地交通一体化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加强轨道交通线路、站点及其周边设施的建设,加强道路交通联系。

最大阻碍是体制机制

说明:今后一体化的工作应重点放在对现有体制机制的调整,对主城区城市功能的强化,以及三地间交通联系的强化。

沈宇晨 制图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