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龙,以东阳命名

20.03.2017  17:35

  每件镇馆之宝背后都有一个悠长的故事,一段鲜活的历史。第七期,让我们一起去看一条以浙江东阳命名的龙。

  走进东阳博物馆一楼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巨龙”。很多人来此,就是为了近距离的看它一眼。

  2007年9月1日,几块恐龙骨胳化石在东阳白云街道的一个山岗上被发现,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发掘和保护,它被还原成了一只高约5米、长约16米的巨龙类恐龙,安放在东阳博物馆。因为它是世界上新发现的恐龙新属新种,所以被命名为“中国东阳龙”。

  “中国东阳龙”生活在距今约85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期,在其被抢救性发掘后,东阳又发现了 “杨岩东阳盾龙”、盔龙、翼龙、鸭嘴龙的骨胳、脚印及恐龙蛋的化石。

  那是一个恐龙繁盛的时代。

  作为东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中国东阳龙”自然有很多的拥趸,但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它的发现具有何种价值?这些恐龙化石的被发现,带来何种启示,后来它们又去了哪里?这些在外人看来依然是未解之谜。

  带着这些疑问,这两天,记者前往东阳,采访了参与“中国东阳龙“发掘全过程的东阳博物馆馆长陈荣军。

  时间回到2007年9月1日下午4点,那天,陈荣军刚从杭州开完会,与同事一道驱车回单位。路上,他接到了当地派出所民警打来的一个电话,说白云街道胡公山附近发现几块大的“骨头”,让他去看看。

  当时,他的车子刚开进东阳城区。接到电话后,他马上掉转车头,去了现场。

  来到现场,他发现镶嵌在山坡大石头中的,是一块60多厘米长的骨胳化石,它有3节,其中有1节隐没在石壁之内。

  发现这块石头的人名叫李永财,他是当地村民。当天下午,李永财在胡公山的地里种荞麦时,意外发现山坡上裸露着几节红褐色的“骨头”。

  在东阳民间,一直有关于“龙骨”传说。在老一辈东阳人看来,“龙骨”可以入药、可以治病,发现“龙骨”的地方定有“龙气”。不过,传说归传说,谁也没见过真正的“龙骨”,也不知道它到底长啥样。李永财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见到了传说中的“龙骨”。

  考古出身的陈荣军,马上判断出这可能是一块“恐龙化石”。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发现。于是,他一边将情况上报,一边要求公安部门对这批“珍贵”化石进行保护。

  当天入夜,天空下起了雨。为保护现场不被破坏,陈荣军就将车子停在了现场,他和博物馆保卫科科长骆光明在车里待了一夜。

  9月2日一早,省自然博物馆的金幸生副馆长等5位专家就赶来了东阳,经在现场比对,确认其为白垩纪恐龙骨架化石,距今约8500万年。

  当天下午,恐龙骨架化石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正式开始,发现化石的山坡、周围道路都拉起了警戒线。

  这一次的野外发掘,主要圈定在一个高低落差达六七米、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场地内。

  不过,从石头里开采化石,却非易事 。“恐龙化石深埋在红砂石中,我们叫来了挖掘机、风钻等设备,但大型机械操作有难度,也怕它们破坏现场,后来就没用。”陈荣军说,当时的发掘,他们是边干边摸索,后来主要是用锄头、铲子、刻刀等工具,一点点挖掉泥土,并逐渐确定了化石的实际大小。

  发现恐龙骨胳化石是件新鲜事。陈荣军印象深刻,那段时间,胡公山的山坡上,每天都聚集了数百人的围观群众,永康、缙云、磐安等周边地区的人也纷纷前来看热闹。好在现场管理井然有序,没有出现任何岔子。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野外发掘,9月26日下午,重达5吨的恐龙骨架化石整体安全搬入东阳市博物馆。

  陈荣军说,在室内,经重庆自然博物馆、省自然博物馆、东阳博物馆等多名恐龙和技术专家近半年的辛苦工作,恐龙骨骼内容才得以理清,包括背椎、荐椎、前部尾椎和腰带,并完成恐龙骨架化石复原、装架工作。恐龙骨架复原后,高约5米,长15.6米。

  发掘和清理过程中,经专家深入研究发现,这是一只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植食性蜥脚类巨龙。

  从恐龙化石被发现时起,研究就没有停过。

  2008年4月,《地质学报》(英文版第二期)发表了《浙江东阳晚白垩世早期一新的巨龙形类恐龙》论文,把这具恐龙标称为“中国东阳龙”。 这意味着“中国东阳龙”正式命名,也意味着将来世界上其它地方发现同种恐龙化石,都将归入到这个种类。

  “中国东阳龙”的发现,表明中国晚白垩世早期巨龙形类出现了更高程度的分化,也代表蜥脚类巨龙形类恐龙出现了新分支。

  5月3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层与古生物中心正式命名东阳为“中国恐龙之乡”。

  陈荣军说,“中国东阳龙”的发现,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国际著名恐龙研究专家、日本福井县立恐龙博物馆馆长东洋一博士,从该恐龙骨架挖掘开始就参与了研究,与我国的恐龙研究专家一起对恐龙化石进行鉴定,并撰写学术论文,为“中国东阳龙”的命名作出了突出贡献。

  之后,德国波恩大学的蜥脚类恐龙研究专家克里斯蒂安·雷姆斯、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地质系恐龙学教授大卫等不少国际知名专家、学者,都曾专程到东阳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比对研究。

  “中国东阳龙”之后,东阳发现恐龙生活痕迹的脚步,也并未停止。

  2008年10月,在东阳白云街道珊瑚里和吴山一带,发现了多个恐龙脚印、鸟类脚印和水波纹化石等,这在我省是第一次发现恐龙脚印化石。

  2009年10月5日,在东阳马宅镇杨岩村山岗上发现了几块断裂的骨骼化石,后经研究,这是新种甲龙恐龙,后被命名为“杨岩东阳盾龙”。

  2010年9月23日~10月15日,专家在白云街道吴山村风车口山先后发现各类恐龙脚印、鸟类脚印90多个,这是浙江省内第一次发现如此大规模的恐龙脚印化石,也是国内第二次、世界第八次发现翼龙脚印化石……

  经过抢救性发掘和深入研究,专家得出结论,在晚白垩世早期,恐龙在此活动非常频繁。

  “东阳还发现恐龙喜欢吃的蕨类植物硅化木化石,这也证明,古代东阳水资源丰富、植被茂盛,恐龙在此不是过境迁徙,而是大量繁衍生息。”陈荣军说。

  陈荣军认为,“中国东阳龙”的发现,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研究地球历史、白垩纪地层变化和古生物繁衍史,提供了又一新的版本和基础素材,尤其是对于研究我国恐龙的分布、生活习性、繁殖、灭绝等提供了新思路。

  如果说东阳曾是恐龙的美丽的家乡,那么后来,它们又去了哪里呢?陈荣军说,这一直是个谜。不过,按照所发现的东阳恐龙的丰富种类,专家学者推测,在晚白垩世末,地球上可能环境突变,导致了包括“中国东阳龙”在内的大量恐龙消亡。

  “科学界的猜想是,‘行星撞击地球’‘火山爆发’,导致了气候恶劣、自然生态被破坏、植物枯萎,恐龙的食物链遭到破坏而死亡。当然,也有可能是瘟疫等疾病引发遗传基因变异,导致恐龙灭绝。”陈荣军说,不管什么原因,恐龙留下的足迹,为人们了解远古历史打开了一扇窗。

  不过,无论恐龙是如何绝迹的,“中国恐龙之乡”却逐渐成了东阳的一张新名片。

  目前,东阳博物馆1400平方米的一楼大厅和展馆,已经容不下所有的东阳“恐龙家族”的化石种类。陈荣军说,一个新的、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融文物收藏、史料研究、科学传播、教育休闲和综合文化服务为一体的东阳恐龙文化博物馆正在规划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