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中“谋变” 叶文:用创新思维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走进杭州经纬国际创意产业园,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不由自主地被里面的小桥流水以及焕然一新、各具特色的办公环境所吸引。在4年前,这里是拥有50多年历史的杭州纺织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纺机”),它曾经有过辉煌,但也遇到过困境,如今却在叶文创新思维的带动以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转型升级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叶文说,从1982年大学毕业,他就把自己的命运与杭纺机联系在了一起。“从接手这家公司到现在,我们经历了无数的挫折,面临了无数的困难,但我一直坚信,只有努力,才有可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叶文认为,作为传统企业,想要成功转型升级,只能依靠“创新思维”。
也正是叶文的这种坚持和信念,让他在面对企业危局时,能一次次化险为夷并且最终转型成功。
叶文
杭州纺织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杭州经纬天地创意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浙江省工业设计协会会长
将企业从绝境中“救回”
1982年,叶文大学毕业来到了杭纺机,他用了13年,完成了从一位技术员到国营大中型企业厂长的蜕变。
“1995年,我接任了杭纺机的厂长,据说是当时杭州市最年轻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一把手,但我心里却没有任何的喜悦。”叶文说,当时企业处于严重亏损状态。“纺机厂当时面临的问题不是一点两点,产品单一、观念老化、负担沉重,这些都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经营不下去,1000多员工的生计就会有问题,而想摆脱这种局面,又似乎是无法依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的。”叶文说,这些压力都一一落在了他的头上。
“我是1995年12月25日接任厂长的,账面上的钱却连支付下个月的员工工资都不够。”叶文说,所幸他在绍兴接下一个订单,拿到了50万元订金,才把工资问题解决了。叶文意识到了,作为传统制造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没有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意识,被淘汰将不可避免。
叶文作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调整产品结构。“原先,我们只有一个产品——自动缫丝机,虽然这个产品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但品种单一、风险太大。”于是叶文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在进一步提升主导产品的同时,加大了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先后开发了高、中档剑杆织机等多个品种,并把经营拓展到包装机械、烘干设备等领域。
叶文说,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的过程非常艰苦,但是当市场有了转机以后,又出现了新问题。“我们已经习惯了做单一产品,生产是按照工艺进行布局的,但产品品种丰富了,管理却跟不上了,无论是生产组织和市场应对,各个环节都开始出问题,疲于奔命、穷于应付是当时的常态。”叶文说,为了突破管理上的瓶颈,他对生产组织系统施行了“大手术”,以产品为对象重新布局,把车间制变成了分厂制,让每一种产品都建立起面向市场的渠道。为了解决营销力量不足的矛盾,叶文把科技人员推上销售一线,不仅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对自己产品熟悉的优势,更可以明白无误地掌握市场的需求和信息。从1997年开始,企业的营业额以每年增长1000多万元的速度开始提升,到2000年,企业终于扭亏为盈,从绝境中重生。
也是在2000年,企业又开始迎来了新的转折——转制,从国营企业转变成民营企业,这对叶文来说,也意味着转型的脚步可以迈得更大了。
寻找合适的转型契机
企业转制以后,卸掉了历史包袱,杭纺机得以轻装上阵。受益于当时国家出台鼓励压绪改造的政策(压绪改造即淘汰落后的立缫机,采用先进的自动缫丝机),这让以自动缫丝机为主打产品的杭纺机的销路更宽广了。然而,面对企业渐上轨道的局面,叶文并没有松懈,他依然带着居安思危的意识以及战略发展的眼光考虑转型问题。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纺织行业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2009年杭纺机有过1个月主机销售额为0的记录,更令人纠结的是——经过20多年,工资涨了,材料涨了,水电煤全都涨了,设备售价却低了,特别在杭州这样的都市,成本高企的矛盾尤为突出。”叶文说,也就是在那一年,他产生了做文创园的想法。之后,叶文带领团队进行认真的调研,从大连软件园到北京798,从南京、上海转到宁波、深圳等地,经过对这些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多次走访、考察和学习,叶文对未来的文创园区有了一个轮廓。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记者 吴佳丽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