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观安吉"乡村三变";"村美、民富、人心和"

22.03.2019  17:28

  中新网湖州3月21日电(见习记者 施紫楠)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3月的余村,依然绿意盎然。流淌了千年的余村溪,从村子西侧的峡谷蜿蜒而下,将余村的故事带向远方。

  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浙江省首批全面小康示范村,“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

  十多年前,这里还是空中飞沙走石、河里泥浆遍布的“穷山恶水”景象。十多年后,余村切实转变发展思路,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十几年来,安吉沿着绿色发展道路探索乡村振兴的方式和路径,不断给人带来惊喜。至少在当下,它还未停止高歌猛进的势头,并试图为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更好的样板。

  规划引领重现“世外桃花源”

  乡道蜿蜒,白墙黛瓦,袅袅炊烟为质朴的乡村景致添了几分生动的暖意。蔓塘里自然村,安吉灵峰街道剑山村所辖自然村,安吉县首批省A级景区村庄。

  走进一般的乡村、老城区,“蜘蛛网”抬头可见。然而在蔓塘里自然村,看不见一根电线。不少游客赞叹该村“干净得就跟画的一样”。

  谁能想到,蔓塘里曾经也是“脏乱差”。99%的村民从事白茶种植,为方便生产加工,在房前屋后搭建简易钢棚和厂房,电线杆林立。“那个时候,孩子都没法把风筝放上天。”剑山村党支部书记丁其军说。

  村庄要宜业,也要宜居。2015年,结合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灵峰街道启动蔓塘里提升改造工作,其中最突出的做法,就是拆除了10000多平方米的违建,实行“五线下地”,让村子彻底告别杂乱无章的“天空蜘蛛网”。

  蔓塘里自然村只是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2008年,安吉正式提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到2012年底,该县95.7%的行政村便已完成首轮美丽乡村建设。同年,安吉成为联合国人居奖首个中国获得县。

  “安吉做得好的点和村子太多了,比比皆是,每天从全国各地来学习经验的人络绎不绝。”安吉县农业农村局秘书科科长王桔告诉记者。

  的确,正如王桔所说,安吉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步履已遥遥领先,且毫无减弱之势。

  触网而生实现家门口就业

  竹子,在安吉的地位不可撼动,在安吉人的生活里,也处处寻得到竹子的踪迹。因此,说到安吉产业,很多人想到的便是竹产业。

  3月的碧门村,万亩毛竹苍翠依旧。上世纪九十年代,坐落于此的安吉礼遥竹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出安吉第一张机制凉席。随后各种家庭作坊遍地开花。

  竹制品工业化,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毛竹从100斤8块涨到48块,村里作坊最多时达到170家。”碧门村党支部书记李亚财对此记忆犹新。

  近年来,竹凉席市场环境日趋繁杂,传统销售模式日渐式微,碧门村家庭作坊式的小微企业生存愈发艰难。这种情况下,农村电商应运而生。

  村民吕磊早就察觉到线下经营方式的弊端。2013年,他便尝试着在阿里巴巴发展竹制品批发业务。“手机拍照,往网上一放,马上就能有订单。”吕磊说,电商给原来紧缩的销售渠道打开了一扇窗,让村里人看到了新希望。

  于是,近两三年里,淘宝、天猫、亚马逊等各大电商平台都涌动着“碧门电商”的身影。“电商打开了市场,现在我们不仅卖竹制品,还将农家番薯干、富硒炒米糖等本地品牌产品也搬上了互联网。”李亚财介绍,在谋划乡村产业时,村里还决定建电商馆、成立电商协会,规范电商产业发展,“电商村”的定位越来越清晰。

  创新治理生态变革活力不竭

  当前,“在发展中治理,在治理中发展”的安吉模式,如燎原之火在这片土地上迅速蔓延开来。

  天子湖镇高禹村,地处两省三县交接处,集贫穷、落后和“脏乱差”于一身,被称为安吉的“北大荒”。该村由3个行政村合并而成,174个姓氏,外来务工人员多,村情十分复杂。

  2011年,高禹村以乡村治理为切入点,打造五支队伍解决“人”的问题;通过五个所有做法解决制度问题;建立五个平台实现发展问题……如今,该村民心凝聚、民风清正、管理规范。

  返乡创客李志友,操持着村里的天禹粮食专业合作社;“新”高禹人,在田间地头、项目现场各自忙碌……人还是那群人,但曾经的“老大难”问题已完全解决,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一个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乡村基层治理标兵。

  同时,地处天目山北麓的孝丰镇横溪坞村,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治理之路。近年来,横溪坞村坚持因地制宜、因地施策,打造“零垃圾村”,逐步实现外在美与内涵美的统一,乡村治理综合效应显现。

  “可腐烂垃圾实行还山还林,厨余垃圾利用自建沼气池进行处理,纸板、酒瓶等则通过手工制作变废为宝。”横溪坞村党支部委员潘鹤青介绍,通过垃圾回收利用,村子每天产出的外运垃圾已从几年前的800公斤减少到现在的150公斤。

  在这里,农村不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而横溪坞村变化的背后,反映的也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万千农民携手共建美丽家园的生态变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