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信息技术为公正评审保驾护航
4月8日,在多家新闻媒体记者见证下,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初评专家抽取工作顺利完成。随着短信息的发出,分散在全国各地的1428位专家,即将投入到今年的项目评审工作当中。这也标志着国家艺术基金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建立完善了资助项目申报平台、专家平台和监督平台,为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本报记者受邀现场见证了这次专家抽取工作。会议室正中的大屏幕显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申报评审管理系统”的页面,工作人员简要介绍工作流程后,在专家抽取页面上点击专家抽取按钮,参加今年基金项目初评工作的专家就被随机抽取出来。随后,系统自动通过短信将登录评审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发到专家的手机上。在接下来的10天里,专家将用自己专属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评审系统,审阅申报材料,对申报项目做出评估,排出先后顺序并将结果提交给信息系统自动汇总,确定进入复评的项目名单。
据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韩子勇介绍,国家艺术基金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直接面向社会受理申报、组织立项评审和项目实施的工作思路,这种开放式的工作格局不仅是一次工作方式的改革,也是发展理念的变革。为保证评审工作能够直接面向社会,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国家艺术基金以“互联网+”的思维谋划工作,依托信息系统受理申报、组织评审、监督实施,并将工作的流程、规范和重要的节点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监督。按照这个工作思路,管理中心组织各方面力量集中攻关,与一流的软件企业合作,开发出了国内第一套专门用于艺术项目申报评审管理的信息系统。两年来,边应用边优化,这套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完善。
韩子勇告诉记者,艺术基金进行顶层设计时,就确定了由专家委员会承担咨询、评审、监督职责。艺术基金成立后,在文化部的支持下,首先开展了专家推荐遴选工作,各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按照相应的资格和资质要求,向基金推荐了本地区、本部门的专家,经过遴选,形成了由6683位专家组成的专家库。
为保证评审公正性,需要执行“全面回避”原则,如地域回避、单位回避、主创人员回避等各种条件,因此,需要进行的运算非常复杂。另一方面,在实现专业化的同时,信息系统抽取专家时设定了结构化条件,在保证评审的科学化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抽取的难度。据测算,完成一次专家抽取需要处理几十万个数据,依靠人工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因此,信息系统在逻辑运算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充分显现。按照设定条件,信息系统采用“双随机”和“全面回避”制度,在分配评审专家时完全随机抽取,又快又好地满足了所有条件。运用两年来,未出现任何不符合回避要求的情况。
记者在专家抽取现场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细节,信息系统完成专家抽取工作以后,显示在屏幕上的只有专家的姓氏、所属地区和专业类型,并没有专家的名字和联系方式。这样设置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专家信息不被外泄,专家抽取完成后,由信息系统根据数据库中的专家联系方式自动发送通知短信并接收回复,在系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就连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也看不到专家的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干预的可能性。并且,按照“双向匿名”的要求,初评专家在审阅申报项目材料时,既看不到申报单位的基本信息,也不知道还有哪些专家在和自己一起评审同组项目,保证了专家能够独立评审。
初评结束以后,还要进行复评,按照相同的程序,运用信息系统再次随机抽取复评专家。基金复评以集中评审的方式进行,评审专家不仅要审阅申报材料,基金还安排了大型舞台艺术和作品创作项目、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和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等实施计划比较复杂、资助金额较大的申报单位、机构现场答辩,面对面地向专家介绍项目的具体情况,并回答专家提出的问题。
为了保证复评的公平公正,从去年起,基金在复评工作中引入了第三方监督机制,邀请媒体记者、中小学艺术教师等社会人士参与到复评工作当中,对全过程进行监督,提出明确的监督意见。今年,基金还开发了专家评审结果的偏离值测评系统,对照平均评审结果对每位评审专家独立给出的项目排序情况做出比对。偏离值过大或者有异常波动的专家会被信息系统记录下来,在下次抽取专家时,被抽取的概率就会相应降低,这对于专家的评价管理也将是一次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