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之匙打开发展之门

07.01.2017  11:03

            在2016年这一“十三五”开局之年,“创新”日益成为我省科技领域的常态,不断释放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不妨先来看几组数据:2016年1月至11月,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759.5亿元,同比增长9.7%,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7.4%,科技创新成为产业转型的主要驱动力;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8.25万件和2.38万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24件,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与日俱增。

  2016年,我省吹响了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新号角,明确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的新目标,立下要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最严最优省份的新任务。

  向“”而行,我省科技体制改革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度,不断冲破阻碍科技创新的藩篱。我省全面启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启动杭州、嘉兴、长兴、新昌“两市两县”全面创新改革试点,出台《加快推进“一转四创”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行动计划》《关于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为我省科技创新的新目标做好顶层设计、筑牢政策根基。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2016年元旦刚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捧回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证书,这是我省企业界荣获的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2016年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神舟十一号飞船、“天宫二号”等重大科技成果身上,不难发现都有浙江元素。如神舟十一号飞船上的许多电连接器就来自杭州航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天宫二号”火箭燃料保温系统的涂装设备、喷涂工艺来自浙江明泉工业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我省通过继续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不断释放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动能。在新材料、大数据、3D打印、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领域新建重点企业研究院43家,新建省级企业研究院15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401家。同时,设立2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不断孕育企业的创新潜能。

  科研院所是创新的根基。2016年9月,位于杭州青山湖科技城的香港大学浙江技术研究院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行政人员陆续到位,港大研究院在杭的研发和产学研合作全面铺开。前不久,国内第一所民办高水平科研教学机构西湖高等研究院成立,为西湖大学(筹)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我省通过不断提高科研人员“人头费”比例,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的目的。2016年11月24日,科技部正式发文同意我省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这是全国首个省域示范区,是对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将我省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面向全球的技术转移枢纽的新起点。2016年,我省不断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方法,成立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在科技成果竞拍领域首次面向全国张榜招贤、举办技术难题竞价会、省农科院成果路演等,探索科技成果竞拍常态化、多元化。2016年,浙江科技大市场共举办各类技术交易竞价活动10场,全年技术交易竞拍活动成交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难题309项,金额4.97亿元,成交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的保障。我省不断探索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前不久,省高院与省知识产权局签署了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备忘录,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交流基地和浙江省知识产权法官科技交流基地揭牌成立,这意味着我省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多样化。此外,我省成立全国唯一的电商领域专利执法维权协作调度中心,开展首届浙江省专利奖评选,继续推进国家专利导航试点、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全国中小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等工作,不断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社会氛围。

  科技创新同样润物无声地惠及民生,让生活更加美好。在农村,2016年我省派遣个人、法人、团队科技特派员分别达1.29万人次、125家、354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33万项,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农民致富增收;在城市,通过云平台、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智慧城管、智慧医疗等给人们带来更智能、便捷的体验。

记者:李文芳 通讯员:王键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