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6黄金一代到李春江背后的男人 李晓勇的20年光辉岁月

01.01.2016  09:29

 

是啊,20年了。”训练结束,广厦队员收拾完毕从更衣室鱼贯而出,李晓勇坐着抽了一口烟,缓缓地感慨道。日子转眼来到了2016年,而1996年对于他来说有特别的意义。

那一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男篮历史性闯入八强,绝对有一份功劳要记在李晓勇身上。也就是从那之后,李晓勇和他的队友们,被标注为“96黄金一代”。

20年过去,李晓勇现在的身份是广厦助理教练,可是时光对他特别偏爱,没有在他脸上留下太多痕迹。只有穿着单衣训练时,略微发福的小肚子才会稍微暴露出年龄。

承受极大争议

李晓勇在全国扬名,是从争议开始的。亚特兰大奥运会之前,时任男篮主帅宫鲁鸣出人意料地用他替换阿的江,担当国家队主力后卫。消息一出引发哗然,李晓勇回忆起来不免一笑:“争议还挺大。

面对这些舆论压力,这个东北汉子没有作声,但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他给出了最好的回击——那届奥运会他不仅打满全部8场比赛,并且平均每场为球队贡献7.1分、4.1次助攻和2.9个篮板。

今年中国男篮登顶长沙亚锦赛之后,舆论都说宫鲁鸣看人奇准,其实在这点上,当年的李晓勇已是最好的例证。对于宫鲁鸣的赏识,他这样分析:“因为我的身高更高一些,外线也有得分能力,所以一号位和二号位都能打。

采访过他的记者们普遍这样感觉:勇导人真耐心,也不太情绪化,要是问他球员表现,他的第一反应总是给出实实在在的分析。

勇导话也不多,不管是跟他熟的还是不熟的,他就是这样,看起来淡淡的。”李京龙这样评价。而话不多的人,一旦在心里认定了目标,就会直奔而去。

出身于军人家庭,成名于国家队舞台,这样的成长路径也注定了李晓勇身上带着不可磨灭的家国情怀。看到现在的孩子天天低头看手机,他也忍不住焦虑,“你说现在,有几个孩子会看新闻联播,我们那个年代一到7点钟就看,平时还要学习雷锋精神和先进事迹。

永远的辽宁15号

几天前,广厦客场打辽宁,李晓勇时不时接到电话,因为他的家在沈阳。而辽宁球迷,几乎无人不识李晓勇。他曾是辽宁男篮一段岁月中被当成旗帜性的人物,曾是CBA联赛中连续三年垄断助攻王却仍能成为第一个得分超过5000的球员。

2003年,李晓勇落户陕西盖天力队,不久后又再次转会到云南红河。2009年开始,李晓勇脱下球衣,转型当助理教练。低调如他,没有举办退役仪式,但是辽宁队15号球衣永远属于李晓勇这个名字。

每次一回辽宁,总会有相熟多年的朋友邀约,记者们热热闹闹地来采访。长沙亚锦赛前,就有辽宁媒体邀请李晓勇写专栏谈谈这事儿,他认认真真地写了一大篇,第二天出来的标题是“不为国家队拼命是可耻的”。

有朋友看到后惊呆了,“哇,你怎么说得这么狠!”他倒是理解,“这就是网络标题嘛,但说就说了,本来也就是这么回事儿,算是一种激励吧。

有时候,看着越平和的人,一开口往往敢讲。其实呢,晓勇是侠胆仁心,不拘小节。即便是在国家队做主力后卫的时候,他也依然没有架子,和很多球员是好兄弟,和很多媒体记者都是好朋友。

如今,反而是在待的时间更长的杭州,李晓勇过得更安静,他倒也享受其中,也符合他的性子,“可以好好思考很多东西”。

站在李春江背后

客场打北京队的那天早上,广厦在五棵松体育馆结束训练后,李春江谢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从场地中央兀自孤傲地往外走,中途李晓勇贴心地给他递上了外套。

2年前之所以来广厦,李晓勇就是冲着李春江这个人来的。“2012年底吧,李导离开了宏远,在沈阳待的时间比较长,那时我也在沈阳。当时,他还没决定好去哪一支球队,就邀请我一起。所以无论最后他选择去哪一支球队,我都会一起。

做出这个决定并不难,“就是冲着李导这个人,当年我上辽宁一队的时候,他就特别照顾我,像我大哥。”这还是哥俩不当队友后,第一次在工作上搭档,“合作非常舒服,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在广厦教练组,李晓勇和王博是李春江的左膀右臂,李晓勇负责外线,王博负责内线。站在火爆的李春江旁边,冷静的李晓勇刚好形成互补。有时候场边,李春江脾气上来收不住,李晓勇就会第一时间冲上去抱住他。

考虑儿子接班?

在球迷眼里,他时常穿着皮衣,看起来挺有那个年代的老派作风。而经验,确实是宝贵的财富。

现在队里除了林志杰和张伟,都是90后、95后年轻队员,李晓勇特别关心这些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可能是因为他有个12岁的儿子。“孩子在沈阳上学,从小就独立了,现在个子已经长到了1米78,不矮哈。

接班?他还没决定,“学习为主,业余时间打篮球,再看看。

面对一屋子的年轻队员,他不会在更衣室当着大家的面鼓劲,却会私下主动找他们聊聊。眼下几个年轻人,或多或少面临不同的难关。“对他们来说是挑战,这需要一个过程,像小树一样,有分叉了我们就把它扳掉。

烟圈缓升,当年“骁勇”善战的晓勇,已将过往轻轻藏在心底,现在全心全意地陪同老大哥李春江一起,试图带领这支广厦去创造一些新的东西。

2016年的钟声敲响了,光辉已在身后,挑战就在眼前,而信念一直在心中。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戚珊珊        编辑:程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