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村史馆:延续文脉 记住乡愁
8月1日,周末,大雨过后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石埠街道忠良村到处都湿漉漉的,掩映于绿树翠竹之中的村史馆也不例外。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市民们参观和体验的兴致,不时有一些父母带着孩子、年轻人搀扶着老人走进村史馆。
忠良村村史馆古色古香,简洁的展览讲述着这个古老村落的传奇故事,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属忠良村又名“美丽南方”的来历——上世纪中叶,谢芳春、田汉、安娥、艾青、陆地等中央土改工作团成员曾在这里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壮族作家陆地以此为背景,创作出我国壮族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
现在,“美丽南方”已成为南宁市家喻户晓的乡村旅游景点。市民李小芳每年都会和朋友来这里游玩几次,她表示:“作为文学爱好者,看到很多著名作家曾经在这里生活,心中会生出很多感怀,很喜欢这样的有历史和文化的村庄。”
与忠良村的美丽故事不同,柳州市寨沙镇古木村板里屯的村史馆展示的则是该村追求和平的抗争故事。几百年前,刘、李、萧、江、郭5个姓氏的族人先后来到板里屯安家落户。先辈们开垦荒地,用勤劳和智慧创下了板里屯百年基业。抗日战争时期,村民郭荣发动本族青壮年武装自卫;新中国成立初期,板里屯土匪头目刘才甫曾残忍屠杀郭、刘两姓村民72人,激起村民的义愤,最终在村民的配合下,刘才甫于1951年被剿匪部队活捉后枪决。
板里屯村史馆建成于今年4月。屯里一位姓江的族人自发牵头修建村史馆,并发动村民筹资20万元。他表示,此举旨在提醒大家“勿忘历史,珍惜当下,奋发图强”,把先辈们勤劳勇敢的创业精神传承下去,用村史馆记录板里屯的时代变迁脉络,增强群众的自豪感、幸福感、归属感。
最近几年,广西开展覆盖全区的“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农村治理、保护和建设运动,在清洁乡村、田园、水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地域文化元素的村庄山寨、民居建筑、庙宇墓葬等历史遗产的挖掘保护,提炼历史记忆,使八桂大地悠久的乡村历史文化世代相传。村史馆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2009年,广西出台了《自治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选办法》和《广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等文件,在2010年和2013年,广西先后两次评选出第一批、第二批自治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共39个镇(村)获得通过,这推动了特色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认为,广西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边关文化、海洋文化和岭南文化,打造历史文化与民族特色乡村有优势、有基础、有必要。他表示,广西将更加重视村屯文化的收集和传承,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鼓励支持村史馆建设,城乡风貌改造、扶贫及有关项目资金向村史馆建设倾斜。
桂林市黄关村出版的广西第一部村史——《黄关村村史》,记载了该村由宋代立村至今600余年的历史;梧州市凤凰村建起了广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中共多贤支部纪念馆;百色市百谷村建成广西第一个村级革命历史陈列室——百谷革命历史陈列室……
如今,建村史馆、修村史志在广西蔚然成风。2014年底,南宁市制定《南宁市村史室建设工作方案》和《南宁市民俗民居示范村屯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设30至50个市级示范性村史室,同时,各县区(开发区)各建设5至10个县区(开发区)级村史室,建设成为全市展示乡村建设重大活动成效的重要窗口、乡村山水园和历史民俗等文化的陈列馆和标本库。到2016年底,在全市重点保护和改造30个市级民俗民居示范点。
“乡村有历史才有生命,有文化才有灵魂。”广西文化厅博物馆与文物安全督查处处长莫志东表示,建村史馆、修村史志不仅可以延续文脉,记住乡愁,还可以推动改变“千村一面”和城乡同质化的局面。“下一步,文物部门将制定针对全区的计划,加强各地村史馆建设的指导和培训。”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