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百名小学生唱响京剧夜 开启京剧教育新篇章
廉彬演绎《贵妃醉酒》。
马雪莉与学生同台演绎《梨花颂》。
百名北医娃唱响京剧夜
“北医附小国粹牛,各项才艺壮志酬。全校师生显身手,文化传承大神州。”5月26日晚,在全校师生合唱京剧《北医附小国粹牛》的歌声中,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第二届京剧专场演出暨艺术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是学校8年坚持开展京剧教育的阶段性成果展示,更是开启京剧教育新篇章的序曲。
台上 大小“名角儿”齐斗艳
5月26日,“京韵童心·国粹梦”——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第二届京剧专场演出暨艺术节开幕。在京剧专家张四全的总导演下,130余名北医娃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近2小时的京剧视听盛宴。
《贵妃醉酒》《别姬》《梨花颂》等17首京剧名段先后被百名小演员在台上演绎。这些平均年龄只有10岁的孩子们,以优美悦耳的唱念为歌,以优雅婆娑的姿态为舞,将国粹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招一式颇有“小名角儿”的架势。与他们一同在舞台上“斗艳”的,还有来自校内外的“名角儿”教师,其中包括与六小龄童并称为“南北猴王”的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四全。师生同台,唱响国粹,为现场观众上了一堂精彩、生动的京剧课程。
台下 “小戏骨”含着眼泪定戏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句话是对京剧的真实写照。演出当晚,开场表演《贵妃醉酒》和中段表演《红娘》令人印象深刻,而出演这两部戏的小演员廉彬、周水晴也正是2015年、2016年“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奖”的金奖获得者。在对两位小“名角儿”的精湛演出和不俗成绩拍手称赞的同时,她们背后的成功故事才更能使我们领悟京剧这种传统文化所要传递给我们的正能量。
二年级便加入学校“小梅花京剧团”的廉彬,如今已有5年的“京剧龄”,算是个不折不扣的“小戏骨”。回想当初入团的初衷,廉彬稍显稚气地说道:“因为漂亮。”作为延边人的她,从小对京剧的了解完全为零。但当第一次在学校的演出中,看到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表演京剧,她便被京剧演员的精致扮相和唱腔深深打动。正是如此单纯的动机,使她渐渐向京剧的大门靠近。凭借舞蹈功底和较好的嗓音资质,二年级时,廉彬被老师选中正式加入“小梅花京剧团”。此后,京剧颠覆了她最初的认识。“太累了。”廉彬坦言,从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到一遍遍的拿腔走场,都如同“修行”一般。甚至是最初吸引她的精致扮相,也让她“尝尽苦头”。她告诉北京晨报记者,上戏妆时需要勒头才能戴上头饰。“勒头的时候疼得太阳穴‘凸凸’地撞,有时候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但是也得忍着,因为怕把妆弄花。”正是在这样的“高压”训练下,不少团员有过中途退出的想法,周水晴就是其中的一员。但最终说服她的,不仅是苦口婆心的老师,还有她对京剧的那一份刻骨铭心的热爱。“当我们登上舞台,真的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周水晴说。
正是在这样的坚持下,廉彬、周水晴先后突出重围,分别获得2015年、2016年“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奖”金奖。即将升入初中的廉彬也因京剧特长,被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录取。而她也成为输出京剧文化的“使者”,为延边的家人、韩国的亲友打开了京剧艺术的大门。
普及 京剧文化人人传
作为“北京市艺术特色校”,北医附小秉承“康+”文化理念,以“健康美一面”为愿景,为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养,搭建了丰富多彩的平台。2008年,学校创办“小梅花京剧团”,至今已坚守8年。学校以“读书学艺并举,校园梨园合一”为目标,将京剧开入课程,在全校范围内浸润京剧文化,让人人唱京剧、人人懂京剧成为可能。
据社团发起人、音乐教师马雪莉介绍,起初,学校仅面向一年级6个班开设京剧课程,将男生、女生分别分为生角和旦角,从学习《红灯记》《沙家浜》等比较容易上口的京剧选段入手,让学生渐渐熟悉京剧。令她没想到的是,课程开设后,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好评,于是,这一课程便尝试在全校铺开。学校面向一、二年级开设京剧课程,从中选拔京剧“苗子”加以培养。同时,面向其他年级进行京剧文化的介绍,包括生旦净末丑的知识、欣赏京剧选段、了解京剧的起源等。如今,京剧不仅成为学校师生的“主打歌”,更成为每名学生了解历史典故、贴近中华传统文化的纽带。
在培养学生对京剧兴趣的同时,教师也与他们一同学习、成长着。作为“小梅花京剧团”的创办人,马雪莉曾经专攻的方向是民歌。对京剧一窍不通,甚至并不喜爱的她,在与京剧的不断接触中,对京剧有了新的认识和领悟。“京剧带给我们的是做人的道理,它背后的故事也是一个个历史典故和学问。”正是凭借她的这份热爱,“小梅花京剧团”以蓬勃的态势茁壮成长着,而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且更“星光璀璨”。其中,包括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张四全、原中国京剧院青衣演员张丽春、原北京京剧院刀马旦演员陈小梅等。
寄望 做京剧文化传承的“窗口校”
作为非遗传统校,民族剪纸已在学校开设39年,京剧作为“后来者”却以迅猛的发展态势日渐“居上”。在开设京剧教育的这8年间,京剧教育为学校带来的深远影响,校长田国英和学校师生有目共睹。
田国英介绍,学校“小梅花京剧团”从最初的一二十人,成长为如今的130人大团,期间有老师的默默付出和学生们的不懈努力。这些年,学校积极为京剧教育搭台,不仅为学生开辟展示的舞台,更为教师们提供便利的教学条件。而京剧为学校带来了荣誉无数,包括2013至2016年连续4年的“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大奖”金奖、北京市国戏杯一等奖等。在这些有形的荣誉背后,更多的却是京剧教育无形的正能量。京剧像一股清泉,为学校校园文化注入一抹亮丽且抢眼的色彩,它让学生走近并爱上中华传统文化,从京剧唱段转而关注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它更像一股正能量,为全校师生树立最美的榜样。“我们的孩子通过京剧学习磨砺了意志、品质,他们就是一种校园标杆,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田国英透露,未来,学校将乘着“一带一路”之风,将京剧带出校门、带到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让世人通过学校这一“窗口”了解京剧、爱上京剧,从而走近中国。她也将继续扎实推进京剧教育在学校的开设,从京剧文化入手,挖掘它背后的历史故事,让学生从中更多地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
北京晨报记者 刘佳 【罗道旺】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