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四项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践行群众路线

08.12.2014  10:15

  今年以来,宁波市镇海区依托首届市民文化艺术节活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四项创新,在全区文化广电系统积极践行群众路线。截至目前,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400场次,受益群众近30万人次,成功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品牌运作”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

  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

  一是做强文化品牌。在继续深化“雄镇大舞台”群众文化品牌建设的同时,适时推出了镇海市民文化艺术节文化新品牌。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组织、宣传、发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真正构筑起了“没有围墙的剧院,永不落幕的舞台”,使群众成为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创造者和受惠者,实现“送文化”到“种文化”转变。二是做好文化服务“零距离”。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的传播力度与参与力度。不仅在原有的月报基础上充分采纳群众意见,在极具人气的镇海区网络问政问效网站上开设了新的活动预报栏目,同时也通过@雄镇文韵、《镇海文化地标手绘图》进行宣传,实现品牌引领,扩大了文化外延。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一是健全服务网络。形成区级、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层面。区级重点打造了话剧、京剧、音乐会等精品文化项目及市民文化节,镇(街道)继续延续端午文化节、企业文化节、冬至文化节等传统文化节庆活动,村(社区)重点打造“一村一品”、“一社一风采”等品牌性文化活动团体,基本建成了三级联动的文化服务网络。二是突出文化惠民。以“公益”为基点,为所有参加活动和比赛的群众,免费搭建平台,免费提供文化服务,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例如引进杭州青少年杂技(团)有限公司,深入到全区28处村(社区)共举办28场次杂技专场演出,演出持续1个月,为全区居民提供了免费的文化大餐,反响十分热烈。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

  一是创新活动形式。活动安排中,充分考虑不同人群对文化的不同需求,特别是注重残疾人、青少年、老年人、外来务工人群等特殊人群及弱势人群的文化需求,在活动形式上不断创新,分作“缤纷舞台——演”、“才艺擂台——赛”、“多彩视厅——展”、“文苑讲堂——学”四个系列主题。确保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二是创新活动主体。市民文化艺术节一改以往由文化部门包办的形式,动员了全区各类资源共同参与到文化节的举办中来,全区工会、共青团、妇联、科技、教育、旅游、老龄办、关工委、艺术家协会、志愿者团体等36家单位参与,总共汇集140项系列公益文化活动。

  四、创新公共文化活动场地选择

  一是注重新建成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继续利用人民大会堂广场等传统的、文化氛围良好的场地,同时加强对新城市民文化广场、新城文化艺术中心剧院等近年来新建成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通同心共筑中国梦”国庆系列活动就选在了新城市民文化广场启动,不仅为新城居民送去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新建公共文化设施的知名度,拉升了社会效益。二是注重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一方面根据村(社区)文化场地狭小、设施简陋等客观条件,灵活安排插花、书画、虎头鞋制作等小型活动,推动基层种文化的开展。另一方依托已建成的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宫等一批条件较好、设施相对完备的场地开展送文化,全年由区文化馆主办了12场“艺韵·追梦”基层文化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