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厚植生态优势 壮士断腕换来“生态引力”

12.08.2020  16:05

  青山湖畔,杭州临安污水处理一厂静静地掩映在200多亩人工湿地的绿色中。这个日排水6万吨的污水低碳处理系统,通过收割花卉、牧草、水生植物等,不但去除了水体中的营养盐与污染物,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增加城市环境容量。

  湿地去污只是临安治水的一项特色举措。多年来,临安一直把治水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基础项目,围绕完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美丽河湖”建设、“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三大重点工作,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

  杭州临安,地处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源头,拥有天目山、清凉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这座位于浙江省西北部的山地小城,曾是古人诗里“深巷小楼听春雨”的江南旧梦。绿水青山,便是这座城最大的优势。

  坚守蓝天白云的底线、绿水青山的底色,厚植浙西生态大屏障独特优势。如今,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治理生态环境污染、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临安已描绘出一幅新画卷。

  临安全域水质实现Ⅲ类以上,4个出境断面水质始终保持Ⅱ类以上,全区157条镇级以上河道Ⅱ类水以上超过80%,多次获得全省“大禹鼎”。昌化溪等多数河段水质达到Ⅰ类水,确保了“一江清水出临安”。

  即便绿水萦绕,但环境问题一度让临安发展举步维艰。

  改革开放初期,临安结合当时的县情,鼓励各村发展杉木林基地,本意是让群众自主经营荒山,发展经济林。但这一政策在一些短视村民那里,却成了肆意“卖山头”的通行证。太湖源镇白沙村,许多人纷纷加入乱砍滥伐或多伐少植的行列,几年间森林覆盖率从91%骤降至60.4%。

  树倒了,山秃了,村民却没富起来。连续多年的“毁林不造林”,1988年和1990年的两场山洪,几乎冲毁了白沙村半个村庄。

  1990年,在当时临安县林业局高工王安国的倡议指导下,白沙村在全县率先开展封山育林,并着手非木质林产品开发,经营笋干、山核桃、茶叶。到20世纪90年代末,白沙村的森林覆盖率超量恢复到95%,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到4000元。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要在“山”“水”上做文章,决不能再走老路子。从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临安探索实施“新老三线”战略和打响治污攻坚战,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关停并转污染企业150余家。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按照绿色发展理念,临安“壮士断腕”,淘汰一切以生态为代价的产业,以“城市国际化、产业现代化、全域景区化”为引领,持续推进绿色环境打造,做大做强绿色经济产业,匠心开展绿色城市建设。

  2014年起,临安相继开展“五水共治”“五气共治”、垃圾分类等工作,开拓创建“无污染镇街”,通过“一厂一策”,加快解决企业废水、废气、固废等环保问题。同时,不断推进“城中村改造”“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村落景区”“八线六景”等建设,全面扮靓城区、集镇、公路、景区、乡村,以“全域景区化”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临安篇。

  为增强保障能力,临安积极探索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绩效评估机制,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的项目管理,制定并下发通知,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专项激励资金的使用范围、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绩效评估等作出了明确规范。

  此外,为更好促进生态与发展相谐,临安还探索构建自然资源负债“一表式”管理,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建立“政府主导、部门统筹、动态监管”的自然资源协同监管机制及绩效考核评价办法等。

  从“卖山头”向“卖山货”的转型开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步印刻在每一个临安人的心中。

(浙江新闻客户端 王逸群 江萍 陈生东 叶泰瑜)